(一)糖尿病人预防糖尿病足最好穿布鞋
案例:一位60多岁的糖尿病病患者,夏天在海滩赤足行走后发生并感染,采用治疗使其得到缓解;之后他到海边,又赤足在海滩上行走,再次发生了溃疡,但这次他没有逃过厄运,最终做了小腿截肢。而另一位53岁的糖友并未赤足行走,他穿了双廉价拖鞋,结果脚被割破,也造成糖尿病足。
通过案例中两位糖友的事例我们总结,如果这两位糖尿病患者穿着一双合脚的鞋子,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二)足底扎了3根钉子无感觉都是糖尿病并发症惹得祸
68岁的隋女士患糖尿病已有6年之久,长期靠
药物维持生命。两天前她穿着女儿刚为她买的鞋子到小区广场散步,回到家中准备洗脚时,发现右脚足底部三颗图钉紧紧地扎在肉里面,看到这种情形,隋女士的家人急忙把她送往了医院。经过手术,钉子被取了出来,目前还在医院住院治疗中。
三颗钉子扎进肉里,为什么一点疼痛感都没有?专家表示,隋女士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旦受外伤伤及足部,是没有任何感觉的。还有的糖尿病患者身体局部被开水烫起水泡,如果处理不当,破损了,皮肤不再完整,出现红肿、坏死,甚至出现支端坏疽,不得不进行截肢手术。
(三)演员何家驹病逝警示糖友足部受伤莫大意
27日,香港演员何家驹病逝,享年66岁。何家驹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出演电影《监狱风云》中“大咪”一角,后来更被喻为“香港影圈四大恶人”之一。有消息指,演员何家驹近年一直备受糖尿病困扰,早前肺积水演变成肺炎,病情一直未见好转。后来又在深圳被自行车撞倒受伤,虽然腿肿如蹄,但仍然没有接受适当治疗,最终因并发症导致器官衰竭病逝。
演员何家驹病逝令人惋惜,但同时也给糖尿病患者敲响警钟,腿部受伤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不接受正规治疗,后果也会很严重。糖尿病人足部受伤很难痊愈,如果没有悉心的治疗和照顾,严重会加重感染,导致死亡。演员何家驹病逝可能未必与糖尿病足有关,但肯定会带来较大影响。
(四)天凉泡脚警惕糖尿病足烫伤无感觉
案例:于先生是一名有12年糖龄的糖尿病患,工作时不慎被炽热的铁板烫到双手及左脚,刚开始只是觉得双手剧痛,并不觉得左脚有不舒服,辗转送到医院,经清除坏死组织后,双手伤口慢慢愈合,才发现左脚骨头都坏死了,必须接受显微皮瓣手术来重建伤口,在以大腿皮瓣重建足背后,患者一周后顺利出院。
内分泌科医生解释,糖尿病足是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的组织破坏。我国约有一百万名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得病超过25年,5成以上的病人会有感觉神经病变,造成足部失去知觉;案例中的这名病患因左脚不觉得痛,而没有立即冲冷水及脱掉鞋子,结果造成四度烫伤。
(五)糖友谨防烫伤足而无痛感
家住望城的杨爷爷,今年70岁,患糖尿病史20多年,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血管损伤。前段时间左踝关节外侧不慎烫伤,因为没有疼痛感,患者和家人都没有当回事,就在家里换换药。10多天后,伤口不但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创面出现红肿、溃烂、流液现象,最深处可见骨头。家人方才把杨爷爷送到了医院。
北京武警三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介绍说,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与神经病变,引起末梢循环障碍,神经功能受损,对热和痛觉不敏感,皮肤很容易被烫伤。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糖尿病患者下肢、足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不及正常人,一旦发生感染、破损、溃疡等病变,伤口自愈能力低下,如不慎被烫伤,不要拖延时间,尽快到医院处理,有些患者虽然有伤口,但因为疼痛不明显,而错失了治疗的宝贵时间,严重的甚至导致截肢。
(六)糖尿病足坏疽不一定要截肢
74岁的李伯患糖尿病10年了,一次他不小心擦伤左脚拇趾皮肤,由于不痛不痒,李伯并没在意。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伤口开始化脓溃疡,并且发黑,发出腐臭气味。医生诊断为糖尿病足坏疽,建议截肢。听闻要截肢,李伯痛不欲生,这个消息带给他的痛苦远甚于当年获悉自己被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足出现坏疽一定要截肢吗?北京武警三院内分泌科专家介绍,以往糖尿病患者足部出现坏疽,只能选择截肢,现在随着胰腺组织修复疗法的发展,糖尿病足坏疽不用截肢也可以治好了。不过日常的自我护理仍非常重要。
(七)糖友别让“小鸡眼”惹出大麻烦
66岁的黄先生是一位家处偏远的糖尿病足的患者,在康复之后,某天在看望我。回家时路过一个修脚的店铺,进店修除鸡眼,店员修除后,给其简单包扎,患者遂回家,3天后伤口不愈合足部开始发生感染,自行在家进行伤口消毒换药,依然不能有效控制,2周后整个脚面完全溃烂,一个月后发展到脚踝以上,后去当地医院治疗,依然没有得以控制,2个月后生命终止。
很多糖尿病足病患者,往往不重视小伤口带来的危害,在临床上很多都是因为小伤口导致大面积坏疽,没有及时治疗,延误病情。专家在这里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特别是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避免足部出现伤口,糖尿病高糖状态特别容易引起细菌、病毒的滋生,从而继发感染,高糖状态,血管堵塞也导致伤口不容易愈合,进而恶性循环,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八)小小烫伤短短几天竟致截肢
今年50岁的老刘有11年的糖尿病史。几周前他在夜间用热水袋暖脚,第二天起床发现自己左下肢被烫伤了,起初他不以为意,但慢慢地伤口开始蔓延到第二趾皮肤破溃,第三趾头也逐渐变黑。送医就诊后老刘持续三天高烧不退,无奈之下只好截肢,以免休克死亡。
医生指出,送医时老刘脚上破溃红肿,还渗出脓液,左脚肿得像馒头,是由烫伤后不注意而导致的糖尿病足。而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后易引发血管病变和神经末梢的病变,造成的足部感染、溃疡、深层组织破坏,经久不愈合,则容易导致截肢。
(九)7年“糖史”酿病足,面临截肢
洛阳王伯的糖尿病史已有7年。平时,他服用降血糖药物并不规律,因此,他的血糖控制很不理想。近1年半来,王伯经常感到下肢麻木、发冷,时有抽搐,去年入冬以后,他经常在夜间用“热水袋”暖脚。一天,王伯突然发现左下肢出现烫伤,但他不以为然,没想到一周后,创面迅速扩大,足部出现溃疡,而且开始发黑……辗转当地数家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必须截肢的“宣判”。
糖尿病专家说,像王伯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在村镇一级的地区,一些糖尿病患者由于没有进行常规体检,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因此也不可能规范地检查和服药,更不懂得如何去护理“糖尿病足”,常常是后果严重之后才开始求医。
(十)双脚麻木疼痛要防糖尿病足
近几年,已有15年糖尿病史的吴女士总觉双脚麻木,还有针扎和灼烧般的疼痛使其夜不能寐,吃止痛药也不能缓解。吴女士的这些症状是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所致,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由于葡萄糖代谢产物在神经内部堆积,导致神经肿胀;同时由于神经在人体的走行途径上有多处生理性狭窄,一旦发生病变,狭窄处的神经容易发生神经卡压现象。
吴女士足部出现的麻木和疼痛,则是由于多根下肢的周围神经受到卡压所致,并由此带来四肢、小腿和脚的强烈疼痛和麻木,而且足部麻木得像穿了袜子一样感觉迟钝。
正是由于感觉迟钝,患者常常难以及时觉察到足部的小损伤(如鞋袜过紧,脚部的小伤口),致使小损伤蔓延成大损伤,继而合并感染,发展成糖尿病足。
(十一)糖尿病足患者泡脚水应低于37度
年逾七旬的李大伯患有糖尿病足已有20余年,近日因气温骤降,他在家用热宝暖脚,没想到不知不觉睡着了,脚面上烫了四五个大水泡,家人赶紧将他送往北京武警三院糖尿病诊治中心,经医护人员及时用药处置,才避免了足部溃疡和感染。
北京武警三院糖尿病专家介绍说,糖尿病足患者的最大困扰就是迁延难愈的溃疡。统计结果表明,在糖尿病足人群中,80%的足部溃疡由外伤引起,85%的足部溃疡最终不得不截肢。
(十二)雨天穿雨鞋防糖尿病足
今年66岁的孟先生患
2型糖尿病多年。前几天,老人有事外出,没想到半路上竟然下起瓢泼大雨,他的鞋袜完全湿透。回到家后,孟先生觉得脚有点痒,还起了几个小水疱。最初他并未在意,可几天之后,水疱不但没消下去,反而比以前更大了,有些甚至开始破裂、流水。他匆忙去医院就医,被诊断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达20%左右。长年累月的高血糖,可逐渐导致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同时,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内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块,出现下肢血管闭塞,引起下肢组织缺血性病变,出现脚部水肿、发黑、坏死、腐烂等症状,严重时形成坏疽。此外,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末梢病变,容易出现感觉障碍,趾端神经变得迟钝,对冷热、疼痛等各种感觉反应不敏感,极容易受到烫伤、外伤等的伤害。一旦出现感染,会直接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
(十三)糖尿病友要警惕“破伤风”
家住北京海淀远大路的吴师傅今年57岁,有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史。11月初,吴师傅不慎被一块小石头砸伤了右足第二趾,出血不多,去医院被诊断为脚趾粉碎性骨折,进行了一般外伤包扎处理。一周后,吴师傅出现了张口困难、喉肌紧张、全身僵直等症状,就医后被诊断为破伤风。“如果不切除腐败组织,阻断病灶的继续蔓延,患者可能会截肢,还会危及性命。”医院立即组织施救,内分泌科第二天就为患者实施了右足第二趾截断术,后转入内科重症病房进行抢救,行气管切开术插管,以改善患者喉肌紧张、呼吸困难等症状。经过一个月的抗感染、补液对症、抗破伤风、降糖、降压等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目前患者活动自如、伤口愈合、血压、血糖正常,已出院回家。
据北京武警三院糖尿病专家介绍,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如伤口、骨折、烧伤,甚至木刺或锈针刺伤)侵入人体,并在伤口深部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病毒,作用于
神经系统,引起全身特异性感染,病情发展快,在临床上死亡率极高。由于局部循环和代谢障碍,糖尿病人的伤口比普通人更难以愈合。吴师傅受伤后继续做工,也没按医生要求两天换一次药,这些都增加了伤口感染的几率。
(十四)重视饮食管理防治糖尿病足
“以前忽视了老伴的饮食管理,才使他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最后双足发黑变烂,双腿也肿大无法行走。”8月20日上午,北京武警三院糖尿病足一病房里望着躺在病床上的老伴,林老太痛心地说,她带老伴到多家医院求医,都不见疗效,最后医院要求截掉老伴的双足保命。后来,林老太了解到北京武警三院开设了糖尿病足工作室,专门针对糖尿病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
经过3个多月精心治疗,记者看到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双腿已经消肿,双足不再腐烂,并生长出新肉。“再过一周,老伴就可出院了。我在这里学到了如何精心管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出院后,我一定不会再让老伴出现糖尿病足了。”林老太欣慰地说。
(十五)误认为是脚气糖尿病人被截右脚
张大爷快70岁了,身体一向很好,只是最近半年脚出奇的痒,特别是右脚,还出现了红肿溃烂。张大爷以为湿气重,买了点祛湿气的
中药吃,仍不见好转,误认为是脚气,又去洗脚房做中药足浴,结果最后右脚溃烂发臭,还发起了高烧,被家人送进了医院,一检查是糖尿病足,已经相当严重,必须要进行截肢手术才能保住性命。医生告诉家人,患者血糖接近酮酸中毒的指标,是非常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已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早就应该治疗,用上胰岛素和药物,将血糖控制好,才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十六)糖尿病讳疾忌医或可致残
今年金像奖最佳女配角、61岁的苏杏璇在过去十年饱受糖尿病煎熬,体重由150多磅(约68公斤)跌至现在不足100磅(约45公斤),因为担心双脚被锯断而讳疾忌医,直至今年农历年间,因为烂肉发黑及发冷,病情严重需紧急入院动手术,一双脚成功保住,但其中一只脚趾就保不了,因枯萎被锯走。
在医院住了两个月,动了4次切烂肉手术的苏杏璇,日前已出院回家休息。她早前坐轮椅接受电台节目访问,透露入院前一个月因为脚肿,不停看中医和针炙都无效,直到今年年初三,脚上的皮肤突然变黑,她穿上羽绒、甚至全身披棉胎仍不停发冷,朋友马上介绍她转看糖尿专科。苏杏璇说:“医生让我立刻进公立医院,医院当晚帮我做手术切烂肉,做完手术第二日洗伤口,看到伤口好深,第四只脚趾没了,因为已经枯了,脚底又割了一大块肉,整只脚变得不像是人脚,心情好沮丧。”
(十七)血糖高易引起糖尿病足延误治疗可致截肢
马大叔今年六十一岁了,十六年前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一直没当回事,半年前他发现自己的右脚第四趾皮肤溃烂,自己就从外面买了一些药膏抹抹,谁知不仅没好反而加重了,脚趾已经发黑,而且痛感也逐渐消失,“眼看脚趾就要从脚上掉下来了”。
在家人的陪同下,马大叔来到市内某医院内分泌科,结果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为了避免进一步感染,医生将他即将要脱落的黑脚趾剪掉并进行了清创处理。
糖尿病足是最可怕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在秋冬季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糖尿病足的发生病理生理基础是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导致下肢供血不足、神经感觉迟钝、对疼痛感觉减弱,容易发生足部的损伤、感染、缺血及坏死。
(十八)50%的糖友会合并糖尿病足
72岁的李阿姨,自诉身体很好,没什么病,20多天前发现小腿皮肤上莫名地起水泡,一开始没在意,紧接着脚开始肿起来,渐渐不能行走。她以为是风湿性关节炎,到医院风湿科就诊,医生发现,病人的水泡很快破溃,往皮肤深沉烂,最后烂成两个洞,考虑可能是血管外科病,建议换科室就诊。经检查发现李阿姨空腹血糖高达17(正常5以下),已患有糖尿病。
专家介绍,该病人是典型的糖尿病并发症,只是她自己不知道已经患有糖尿病,以致于出现皮肤水泡、破溃,才被检查出来。专家提醒老年人要警惕足部真菌感染,如脚气、灰指甲、鸡眼、老茧、瘊子等,如处理不当都会引发“糖尿病足”的发生。
(十九)糖尿病患者健身别走“石子路”
刘老师患有糖尿病已经20年了,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规范地用药,病情一直控制得不错。现在退休了,经常和孙子们爬山。不久前和孙子们上白云山玩,看他们兴致勃勃地踏石仔路,心一痒,也跟着赤脚踏石仔路。可是没过多久,一次女儿帮刘老师洗脚,才发现爸爸的脚出现轻微溃烂,赶紧将他送去了医院。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足部保护少走“石子路”
糖尿病人的双足是最容易损伤的,所以需要特别保护。由于足部对外界刺激
不够敏感,很多时候发生了损伤也不知道,又因为糖尿病患者组织愈合能力降低,造成伤口不易愈合,继续发展更可能发生感染溃烂,不少人甚至发展到要去截肢的地步!
(二十)糖尿病足一定要早诊早治!
北京武警三院治疗的这名患者是一名70岁的男性患者。他在8年前发现糖尿病,平时规律服药,血糖控制较好。但是在8个月前出现双下肢行走疼痛,今年5月,患者在黑龙江一家医院对左侧的肢体进行了手术治疗。可是近2个月来他又出现了间歇性跛行,右下肢疼痛且右脚第四趾逐渐发黑,严重的时候走不到30米就疼痛不已。为此,他到北京武警三院求医,造影发现右腘动脉以下血管理局部已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医生通过胰腺组织修复疗法,术后,患者马上就觉得右足比术前明显变暖,由于是微创手术,创伤不大,6小时就可以下床活动,12个小时后行走就不再感到下肢疼痛,4天后就出院了。这名患者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晚饭后会绕着小区走上几圈,脚再不痛了。
北京武警三院糖尿病专家告诉记者,糖尿病足临床上分为四期:第一期为早期病变期,患者常有下肢发凉,麻木,腿部“抽筋”,易被误认为“老寒腿”或老年人缺钙,导致延误病情。第二期为局部缺血期,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被迫停止运动,休息一会后可缓解,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即再次出现。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此外还有足部感觉异常。第三期为营养障碍期,出现静息痛,即患者在不行走休息时出现的下肢疼痛,呈剧烈烧灼样疼痛,以夜间为甚,肢体营养障碍,动脉搏动消失。第四期为坏疽期,会出现持续剧烈疼痛,出现干性或湿性坏疽,组织缺血坏死,可合并感染,最终导致截肢,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
温馨提醒:检查是防治糖尿病足的第一步,但是仅有第一步还不够,应该有集宣教、检查、治疗以及护理于一体的专业糖尿病足工作室。通过先进的监测、治疗、护理仪器以及专业的治疗、保健医师,围绕糖尿病足致病因——缺血、神经病变以及感染,提供及时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