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和临床的碰撞!“全基因组芯片预测抗抑郁药物”沙龙圆满举办
摘要:发现和强迫症药物治疗有显著相关性的基因通路;发现与癌症转移和生存显著相关的非编码RNA,并提示用基因通路预测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可行性等。
2017年初秋的一个午后,一场科研与临床相互碰撞的沙龙在上海世济医学研究所举行。转化医学网也受邀参加了此次沙龙。参加此次沙龙分享的有多位专家大咖。他们分别是:
美国国家
精神卫生研究所统计基因组学和数据分析中心主任姚音教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陶敏芳教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滕银成教授
世济医学检验所理事长吕晖
姚音教授给我们分享了《全基因组芯片预测抗抑郁
药物的国际新进展》,姚教授从NIH对抑郁症衡量及追踪的设计理念开始,讲述了自己进入抑郁研究领域的故事,她主要做了高加索人的基因数据,因为高加索人的基因比较纯粹,后面会关注其他人种。姚教授通过统计学分析软件,最终找到了可能和抑郁症发病关系密切的一些位点,另外她特别强调质控(QualityControl)的重要性。姚教授最后说随着全基因、外显子测序更广泛的应用,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更紧密的结合,我们将会有更多的发现。另外姚教授又介绍了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国际新进展,产后抑郁研究可以参考的跨界经验。姚教授精通
遗传统计学,现场她展示了自己的各种数据分析方法让听众收获良多。
临床和科研的头脑风暴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陶敏芳教授是著名妇产科专家,她从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可能的研究方向,比如针对产后抑郁的产妇,跟踪她们以及她们子代5-10年的数据,除了爱丁堡调查等一些专业调查工具,还可以做一些基因和甲基化的研究。
姚教授介绍说关于抑郁症患者的脑部影像学信息,之前做得不多,现在新的课题设计中,将脑影像学作为一个参数也一并研究,这样得到的数据将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滕银成教授说临床现在越来越重视产后抑郁,其实这种抑郁症状产前就开始出现,我们现在产后出院前做量表,产后42天回访时再做量表。这些数据长期积累起来,再配合临床数据、基因数据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影响抑郁症的因素非常多挑战很大
姚音教授介绍说抑郁症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但是影响抑郁症的因素又非常复杂,所以想从这么多复杂的关系中抽丝剥茧找出一些关联性是很有挑战和难度的,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强相关的一些发现,但是有一系列基因和这些都有关系。可能我们更注重从机制的角度去研究一些相应的基因。此外,环境作用在产后抑郁的发病机理中的参与亦不可忽视,比如社会隔离因素。
最后,世济医学检验所理事长吕晖总结说,今天我们举办这个学术沙龙的目的是建立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桥梁,今天有来自临床的权威专家,有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大家在研究角度、课题设计思路、样本方面均能够优势互补,更好的合作。
2周前,陕西榆林一名
待产妇跳楼自杀事件让所有人震惊,这固然是一个极端案例,但据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13.1%~16.3%,平均10个产妇就有2个抑郁!高达85%的母亲有产后情绪低落,发展到极端甚至会有自杀和杀死新生儿的念头。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天的沙龙就显得更有一层深意,虽然这些研究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但是随着大家对产后抑郁的认识更加全面,社会对这个疾病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可能会避免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姚音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遗传学博士,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遗传流行病学项目首席负责人。长期从事统计遗传学、精神病遗传学和计算生物学研究。代表性成果包括对强迫症家系进行了基因定位;发现和强迫症药物治疗有显著相关性的基因通路;发现与癌症转移和生存显著相关的非编码RNA,并提示用基因通路预测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可行性等。在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超过180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