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肝病频道 > 肝病种类 > 其他肝病 > 肠道微生态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爱恨情仇”

肠道微生态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爱恨情仇”

2018-04-05 来源:肝病中心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往往发生在超重的人群中,同时伴有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组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NAFLD患病率逐年上升,我国普通成人中已达15%~20%,西方发达国家更是高达30%以上。在10~15年后,NAFLD可能会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因此,其诊治越来越受临床医生的关注。目前陆续有报道认为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在NAFLD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肝脏与肠道微生态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肠道微生态被认为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的“特殊器官”,它参与机体的代谢并与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在NAFLD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肝脏与肠道微生态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肠道微生态与NAFLD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往往发生在超重的人群中,同时伴有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组分。而肠道微生态的构成和功能改变可以通过影响能量吸收和储存、产生肥胖、促进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影响物质代谢,这些均与NAFLD或从NAFL进展至(NASH)有关。
 
NAFLD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调,正常人胃肠道细菌分六大门,即硬壁菌门(含瘤胃球菌属、梭菌属、乳杆菌属、真细菌属、粪菌属、罗氏菌属等)、类杆菌门(含类杆菌属、普雷沃菌属、Xylanibacte菌属等)、放线菌门(含柯林斯菌属、二裂菌属等)、蛋白菌门(含埃希氏菌属、脱硫弧菌属等)、疣微菌门(含阿克曼菌属等)及阔古菌门(甲烷短杆菌属等),以硬壁菌和类杆菌两门最为常见,共占全部细菌的90%。而NAFLD和肥胖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调,包括胃肠道菌群改变,细菌移位(bacterialtranslocation,BT)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intestinalbacterialovergrowth,SIBO)等。研究显示,NAFLD和肥胖者胃肠道类杆菌减少,硬壁菌增加,至硬壁菌/类杆菌比率明显升高。菌群改变是体质量增加和脂肪积聚的独立危险因素。儿童胃肠道二裂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的比例失衡,是肥胖和NAFLD的危险因素。NASH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类杆菌等专性厌氧菌显著减少,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等兼性厌氧菌显著增加。长期高脂饮食人群胃肠道真菌,梭菌属,二裂菌属减少,革兰阴性菌增加,均提示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具有一定关联。
 
二)肠道微生态失调与NAFLD的发生
 
肠道微生态失调时,肠道菌群紊乱及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引起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促进肠道来源促炎症因子及肠源性内毒素进入肝脏,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等途径,加剧肝细胞发生炎性损伤和氧化应激,促进胰岛素抵抗、NAFLD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而且,肠道菌群紊乱(如大肠埃希菌增多)可导致内生性乙醇增多,内生性乙醇不仅能单独损害肝脏,更能通过其氧化产物乙醛,经增加过氧化物产生、氧化应激等渠道损害肝脏,诱导及加重NAFLD的发生发展。
 
另外,肠道微生态失调时,某些可帮助消化食物的肠道菌群增加,令机体摄取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的能量,以及改变机体的能量代谢,造成体内脂肪过度积累,促进肥胖、NAFLD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
 
“二次打击”学说提示,肝细胞脂肪沉积作为“初次打击”对肝细胞产生一系列后果,这些后果作为“二次打击”促进NAFLD的发展。肠道微生态失调通过固有免疫机制或增加内生性乙醇的生成,也可对受损的肝细胞进行“二次打击”。
 
(三)肠道微生态与NAFLD的治疗
 
迄今为止,尚无防治NAFLD的特殊有效药物。目前一般常选用保肝抗炎、降脂及抗氧化的药物,但这些药物治疗脂肪肝缺乏特异性。由于肠道微生态在NAFLD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医师倾向于将益生菌、益生元、谷氨酰胺等调整肠道微生态的药物用于防治NAFLD的临床实践,但仍需得到更多的临床证实。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