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和生息立下了功勋。因此,社会上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西药有很多不良反应,不安全;而中药是“治本”的,安全无毒,尽可以放心使用。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近年来中药引发的药物性肝损害的报道。据相关文献报道,中药所引起的肝损害占药物性肝损害的总比例约在21%以上;可以引起肝损害的中药既包括单味药材如黄药子、雷公藤、何首乌等,也包括由多味中药组合而成的中成药,如壮骨关节丸、小柴胡汤等。
实际上,中药也是药,我们的先人早已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由中药引发的肝损害也一直是屡见不鲜的。合理应用中药治疗有益于疾病的康复,但同时也应关注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关注中药引起的肝损害。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因素
1、中药本身的性质
中药所含的药味成分较多,药理活性也比较复杂,即可发挥治疗作用,也有可能产生毒性作用,包括肝损伤。中药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较多,容易导致误认误用而致中毒。
中药材的药性和质量常因产地、种植、采收、炮制、贮存等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也可影响其药效和不良反应。如服用大剂量未经炮制的生首乌,导致肝损害的报道较多见。另外,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如果没有不按照辨证论的原则用药,也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2、社会舆论的误导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天然药物无毒性”的宣传也是一种误导,容易使人们忽略对中药毒性的关注。实际上,患者自服、误服民间秘方、偏方,或缺乏对中药制剂可能引起肝毒性的认识,常容易使人们忽略中药可能造成的毒性反应。
尤其是老人、小儿、体弱者、妊娠期及肝肾功能障碍者用药时。少数具有特异体质的患者,即使在服用常规剂量中药时也可能发生毒性反应,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中药和其他药物一样也具有两重性,即治病和致病。而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首当其冲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理性对待中药可能引发引起的肝毒性,通过辩证施治,合理选择药物、剂量、用药途径、炮制及配伍等,尽量减少或降低中药引起的肝毒性反应,发挥中药独到的防病治病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的胁痛、胆胀,症见胁肋胀痛、发热、尿黄、大便不通;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0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3主要用于脑部、周边等血液循环障碍。 1、急慢性脑机能不全及其后遗症:脑卒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痴呆。 2、耳部血流及神经障碍:耳鸣、眩晕、听力减退、耳迷路综合征。 3、眼部血流及神经障碍: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及神经障碍、老年黄斑变性、视力模糊、慢性青光眼。 4、周围循环障碍:各种动脉闭塞症、间歇性跛行症、手脚麻痹冰冷、四肢酸痛。
健客价: ¥38清热凉血 养血活血 祛风止痒。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冬季型症属血热或兼血瘀证.症见皮肤红斑、鳞屑、清润肥厚、瘙痒、心烦、口渴或口干、便秘、溲黄等。
健客价: ¥58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以及消化不良。
健客价: ¥23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3.5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健客价: ¥45地屈孕酮可用于治疗内源性孕酮不足引起的疾病,如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性闭经、月经周期不规则、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综合征、孕激素缺乏所致先兆性流产或习惯性流产、黄体不足所致不孕症。
健客价: ¥119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心痛,眩晕头痛,经期腹痛。
健客价: ¥15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健客价: ¥18透窍消肿,祛风退热。用于慢性鼻窦炎、鼻炎及鼻塞头痛,浊涕臭气,嗅觉失灵等。
健客价: ¥25散瘀消肿,活血止痛。用于关节炎及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局部疼痛。
健客价: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