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疗养新法 > 这些被你忽略的“小毛病”,可能是重病发出的第一声“警报”!

这些被你忽略的“小毛病”,可能是重病发出的第一声“警报”!

2018-05-29 来源:健康有约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当孩子肢体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肿胀,当夜间或者休息时出现肢体疼痛,且按外伤治疗无效时,就要小心恶性骨肿瘤的可能,应该到医院骨科做详细检查。

这些“小毛病”警惕背后潜伏着重病

血小板很低是“贫血”?

当心危险的“自发出血”

“经常有门诊病人说自己‘身体状态还不错,只是体检发现有点贫血,是小毛病’。我们血液科医生一看检验单上血小板这一项的数据,却知道情况很不妙。”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李娟教授说,血小板很低,常被人当成常见的“贫血”。实际上,当血小板下降到三万以下(<30x109/L)时,病人随时有自发出血的风险,万一发生颅内出血或者重要脏器、重要血管的大出血,病人可能很快身亡。这种情况一般会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以及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有关。

中性粒细胞缺乏不是病?

感染性休克“虎视眈眈”

“中性粒细胞”是血常规检验单上的必检项。很多人觉得“中性粒细胞水平低一点,不算病。”“有些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病人觉得什么事都没有,到处跑。实际上,医生很为他担心。”李娟教授说,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值在1.5x109/L以上,如果中性粒细胞低于0.5x109/L,要特别警惕可致命的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在一旁虎视眈眈。

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堪称身体里的“卫兵”。当中性粒细胞缺乏时,一旦发生感染,病人会因失去有效保护,立即进入感染性休克状态,出现多器官衰竭。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即“再障”)以及所有化疗后的病人,都要重视中性粒细胞这个指标。尤其是肿瘤化疗的病人,千万不要以为肿瘤没有复发就是万事大吉,也要关注有无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情况,跟主治医生密切联系,必要时寻求血液病专家的指导。

少年夜间“生长痛”?

当心骨癌作祟!

青少年夜间出现腿痛,常被家长当成“生长痛”,认为不需要处理,或者把关节出现的肿块当成“运动扭伤”,贴几剂药膏“活血化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肿瘤科主任沈靖南教授指出,实际上,这可能是骨癌的早期表现。骨癌发病率占儿童肿瘤的15%~20%,其中最常见的骨肉瘤更“偏爱”10~20岁处于骨骼生长旺盛期的孩子。

骨肿瘤发病早期,孩子四肢会出现不规则的隐痛和不适,容易与运动拉伤混淆。但是,运动拉伤往往出现在运动后,而肿瘤引起的疼痛有可能跟运动没有关系。起初,这种疼痛表现为间断性的,渐渐持续地剧烈疼痛,在夜间或者平静的休息状态时更为明显,白天活动时反而没有那么明显。

在骨肉瘤早期,80%的病人能在足部摸到缓慢生长、位置固定的小肿块,界限不清楚,压下去会痛。50%的病人则会有“夜痛”,而到了晚期,基本所有患者都会有“夜痛”,孩子可能晚上辗转反侧,痛得睡不着。

当孩子肢体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肿胀,当夜间或者休息时出现肢体疼痛,且按外伤治疗无效时,就要小心恶性骨肿瘤的可能,应该到医院骨科做详细检查。

便后出血是痔疮?

当心结直肠癌找上门

俗话说“十人九痔”,很多人对便后出血不当回事,尤其是痔疮患者,以为自己最近吃得上火,或者大便硬结,导致痔疮出血。实际上,所谓的“痔疮出血”也有可能是结直肠癌的表现。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高翔教授指出,对于是痔疮还是结直肠癌的表现,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便血颜色越深,距离肛门越远。如果是痔疮、肛裂直肠息肉导致的便血,颜色往往鲜艳。结肠炎导致的便血次之,颜色发暗的便血往往提示和肠道肿瘤、直肠癌有关。

当然,一旦发现便后出血,最靠谱的选择还是尽快到医院消化内科做“粪便潜血试验(FOBT)”,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就需要做无痛或肠镜进行确认。

需要提醒的是,粪便隐血试验仅能检测到30%—65%的大肠癌,对于大小在1厘米以上的癌前腺瘤,检测率最高也只有三成。同时,潜血筛查“假阳性”的机会高达20%。如果检查前吃了猪血、鸭血、红肉火龙果,都可能导致大便潜血检查拉“假警报”。

如果市民的潜血检查为阳性,但因血压、年龄、心理等因素无法耐受属于侵入性检查的肠镜,还可以考虑采用准确性更高的“粪便肠癌基因检测”。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