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图】三大精神病前兆 揭秘什么是家族性遗传精神病

 精神病的种类很多,除了一小部份气质性精神病和智能不足有明确的遗传情形之外,其余都是体质、心理和环境等多重原因造成的。由研究得知,一般人罹患精神……

家中有精神病人怎么办?精神科专家帮你支招

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王法鑫:亲人有病应该好好照顾,嫌弃和打骂不但无益,还会加重病情。不能跟一个有病的人较劲,要及时带他(她)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亲人要多关心他(她),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安慰,才能帮助他(她)尽快走出精神的沼泽。

最新发布
    2018-01-20

    关注“看不见的健康”,不要再走进误区了!

    心理精神科专家指出,不少人误以为,“得了精神病就没救了,治不好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他表示,虽然相对于其他常见的疾病来说,精神疾病的诊治更加困难,治疗周期似乎更长,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有办法治疗,而且总体的治疗效果和结局也是相对不错,预后较以前大大进步。

    标签: 精神疾病 复杂 误区 
    2018-01-20

    神经衰弱睡不好觉?这个你一定要看~

    神经衰弱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而导致的一种精神障碍,因此要缓解及根治神经衰弱,患者一定要保持好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注意用脑休息,每天有规律的作息生活,尤其是夜晚,一定要睡个好觉,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许多疑难杂症都会迎刃而解的。

    2018-01-20

    注意了!7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

    不同的情绪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病。比如恐惧、焦虑会导致腹部疼痛;批评、内疚引发关节炎;压抑导致哮喘;经常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还爱发生脓肿;恐惧会引发晕车和痛经。

    标签: 伤身 情绪 报警信号 
    2018-01-20

    有烦心事却没有倾诉对象,怎么办?

    心理学家指出:“当你想要和自己说些什么的时候,通常心理上已经产生了一种应激反应,可以中和不良的情绪。”真正能温暖自己的还是自己的体温。“和自己说话”与“事事都向别人倾诉”相比,前者显然能够使你的隐私更能收到保证,为自己留有更多的私人空间。所以,在你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时,不妨试着和自己说说烦恼。

    标签: 安慰 倾诉 缓解压力 
    2018-01-20

    精神病痊愈的7大标准,你知道吗?

    精神科专家认为,精神病的治疗时间要多久,每个患者的治疗时间都是有所不同的,因为精神病的质量效果是会受到每个患者自身情况影响的。要判断疾病是否彻底痊愈,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标签: 痊愈 效果 控制 
    2018-01-20

    网瘾、糖瘾和毒瘾,各种成瘾都是一样吗?

    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从事药物成瘾方面的研究的专家为我们详细解答了这个问题。成瘾本身是一种病理性记忆,但是当它和身边的各种环境关联起来后,就形成了一种关联性的记忆。这样经历多次应用,就会成为一种长期稳固的记忆。拿毒瘾来说,每次成瘾患者回到这个环境的时候,就会想起毒品所带来的愉快的感觉。而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成瘾的药物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大脑的,这个直接作用会引起我们大脑的结构以及功能发生非常持久而强烈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把成瘾定为一种是叫慢性的脑疾病,这些成瘾患者不能够控制自己去找成瘾的东西来满足自己。

    标签: 成瘾 依赖性 消除 
    2018-01-20

    春节临近,精神科防范要点知多少?

    心理精神科专家表示,绝大多数处于康复期的精神疾病患者,是可以回家过团圆年,但过年期间应对精神病患者谨慎管理,不能放纵。请谨记以下几点:

    2018-01-20

    春节将至,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其实,就像中国人习惯把“你吃饭了吗”当做口头禅,拷问者并不在意你到底吃饭了没有,可能只是一个寒暄,或者是一句拉进彼此距离的开场白。很多时候长辈问年轻人结婚了没有,工作怎么样,也有类似的功能。若长辈十分记挂,年轻人大可大方回答“朋友在谈呢,有空带来给您看看”,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能轻松化解沟通的问题。

    标签: 心理负担 应对 克服 
    2018-01-20

    现代最流行的心理疾病,你一定得了其中一种!

    温馨提醒:不良习惯和行为会让你身心疲累,而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会让你生活得更快乐,君子以自强不息,养成一个个有利于我们生活,有利于学习的好习惯,伴我们快乐成长,去创造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蓝天。

    2018-01-20

    心理内耗丨常说心累的你到底怎么了?

    这种损耗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如果得不到疏导,会造成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还会引起诸如紧张不安、动作失调。但是由于这种损耗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视,正是因为这样,有人将心理损耗称作“隐形杀手”。

    标签: 内耗 疲惫 期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