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不可否认,适度的焦虑是必要的。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形成一种紧迫感,让自己不至于缺乏紧张度,松松垮垮,既无法紧凑地安排备考,也无法很好地适应考场上分秒必争的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焦虑的情绪和状态,将其形成一种动力,将其投注到学习中去的话,还是大有裨益的。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感知到自身的焦虑却无法利用它,同时停留在对自身状态、考试结果甚至焦虑情绪本身的焦虑上,又试图将其控制,强迫自己平静的话,往往容易适得其反。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不仅仅只是心跳加快、不能平静的程度,有的甚至是寝食难安,不能集中注意力,无法很好地投入正常的复习当中去。这样一来,不论哪种,其实从结果上看,都给我们有条不紊的备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关于你提到的“控制”,我想说的是,人类的很多心理现象是自然发生的,它本身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比如,进入青春期后,不论你是否想谈恋爱,你都会对异性有欲望。同样,面对重要考试或活动就会紧张,脑子疲劳就会开小差,注意力涣散。所有这些都提示我们,很多心理活动不由自主,不论它们带给我们正性还是负性的情绪。
对于焦虑情绪来说,如果我们把这种情绪主观化,就会想从主观上对其负责任,去控制它。但由于焦虑情绪之自然产生的特性,因此控制它必然会遭到挫败、会自责、会觉得无力,那么你就可能更焦虑,形成了一种对焦虑的焦虑,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于是,只有你知道这种焦虑是客观的,主观上无能为力,你就不会和它较劲或斗争,也就意味着不给它能量。
那么,这时候就像拍皮球一样,你越是用力拍它,它可能就弹起得越强烈,跳得越高;相反,如果轻轻地拍打甚至不去拍它,那么皮球很快便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幅度弹跳甚至慢慢平息下去。
因此,让我们觉得焦虑和不知所措的通常不是最先冒出来的焦虑感本身,而是我们对其做了灾难化的解读,换言之,是我们对焦虑赋予了不恰当的认知所致,进而影响了我们进一步的判断和行动。那么,如果知道了这个规律的存在,我想,慢慢地,我们就能相对从容地面对和接受这种焦虑的感受和过程,进而将其转换成为一种相对积极的力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