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心理障碍 > 嫉妒心导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嫉妒心导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018-06-15 来源:爱家庭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嫉妒别人时,与其抱怨对方,感叹社会不公,不妨审视下自己目前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有没有一些特长可以支撑起自己的自我价值,增加自己对情绪的控制力。

心理学家对嫉妒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嫉妒心有时对于自我成长,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的,它帮助个体突破现有的认知局限。当然,也可能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会让一个人幸灾乐祸或者攻击对方,这种决策错误会极大破坏一个人的人际根基。关键就看当“别人比我好”这个刺激出现的时候,人们是激活善意嫉妒,还是激活恶意嫉妒。

心理学家提出了嫉妒类型理论,根据情绪体验的动机与内容将嫉妒分为善意嫉妒(benignenvy)和恶意嫉妒(maliciousenvy)。

善意嫉妒会增加得到嫉妒目标所有物的渴望,但不会产生恶意嫉妒的敌意,善意嫉妒更加贴近羡慕情绪,常常带来有益的竞争性的行为;恶意嫉妒常引发对嫉妒对象的贬低,这两种类型嫉妒体验的差异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善意嫉妒的个体注意力偏向于提高自己的结果,旨在提高自己的相对地位,嫉妒者会努力与嫉妒对象保持一致,愿意为获得渴望的物品付出代价;而恶意嫉妒的个体注意力更多偏向嫉妒对象,旨在破坏他人的优势,以方便自己幸灾乐祸,他们更多会远离嫉妒者,但会对其保持负面评价。

嫉妒情绪具有强大的进化性,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评估自己获得重要资源的几率和应该付出的努力程度,嫉妒情绪有助于推动处于资源劣势的个体主动减少自己与被嫉妒者之间的差距。

善意嫉妒心强的人,有更高几率学得被嫉妒者的生活模式,在一段时间的模仿学习后,他们的体重会有明显减轻。那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利用嫉妒情绪成长,成为一个“善意嫉妒者”。

应得性判断:大量研究者发现应得性判断是一个人产生不同类型嫉妒的重要认知区别。有句话叫,一个人的成熟,是从他明白这点开始的。能在一定位置上的人,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他获得了某些东西,那肯定是采用了一些方法,不管你多么讨厌他。当清楚这点人,人会判断他人的某些资源是应得的,他会学习他人的某些策略,最终让自己得益。

主观公平感,来自于对规则公平与否的判断。通过改善结果或者给出合理的解释引发公平感可以减少相对剥夺感引发的嫉妒,增加合作行为。也就说,“这个事不公平”这样的观念,会让你更加的陷入恶意嫉妒中。在恶意嫉妒下,不公正感会使得个体故意降低工作效率和减少对工作的贡献。

其实,你的人生,从来就没必要强求公平。我让你不要强求公平,不是说,我们就放任秩序被人践踏,生活规则被人侮辱,某些法规被人凌驾。而是说,这事必须得你自己摆平,你老把“不公平”挂在嘴上,不会有超级英雄来帮你,反而会让你工作效率降低,力量减弱,最后就愈发不公平。如果你把别人的行为,看得比自己的行为还重要,那就等于双手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又期待一个也许永远都不会出现的英雄为你伸张正义,这无异于自我谋杀。若要强大,就无所谓公平。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

核心自我评价,是人们对自己能力、价值和生活控制力的评估,制约着个体对生活情境和事件的态度,包括4个潜在特质:自尊、一般自我效能、内外控制倾向和情绪稳定性。

当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更有利时,个体会判断为遇到挑战,增加积极倾向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反之,当个体判断核心自我评价受到威胁,基于自我保护和防御动机,嫉妒者会驱动攻击别人的行为。

嫉妒别人时,与其抱怨对方,感叹社会不公,不妨审视下自己目前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有没有一些特长可以支撑起自己的自我价值,增加自己对情绪的控制力。

情绪也总是具有双面性的,不要抛弃嫉妒,善于利用嫉妒,就是超越别人的前提。只不过你要懂得利用自身的心灵成长,而不是靠打压别人的幸运。

我为什么在嫉妒别人时,总喜欢提高自己,而不是打击别人呢?因为我从自身经历明白,那些因为嫉妒我才华而打压我的人,最终会被我的努力疯狂地打脸。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