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关注 > 案例解读 > 被目标撕裂的弑父大学生

被目标撕裂的弑父大学生

2017-01-18 来源:守护心灵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相互指责,你指责我对死去的亲人不好,我指责你辜负了她。董母去世后,董家有这样的倾向,结果造成董父和董的姥姥、姥爷关系一直紧张。

  被称为“宇神”的北大优秀生吴谢宇弑母;号称北大毕业的一位母亲为女儿安排了变态的作息制度,简直要将女儿的所有时间都压榨出来,让女儿追求优秀。这是前一段时间的两则热点新闻,但是,优秀,或卓越,有那么重要吗?

  像吴谢宇这样的大学生,成绩打小就一直优秀,GRE成绩在全世界排到了前5%,他的智商也明显极高,但如果没有一颗正常、健康的心,这样的优秀有何意义?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反思。

  这两起新闻,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发生在广州的一起人伦惨剧:男大学生董吉君将父亲杀害,而董吉君,也是在极力追求卓越,当为此和父亲发生争执时,他选择了弑父。吴谢宇弑母、董吉君弑父,这样的极端案件,都在警醒我们,不要做一个像患了“卓越强迫症”的父母一样,变态地逼迫孩子追求卓越。孩子首先需要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异化成“不优秀不配活”的物。

  反省:他们,错过了什么?

  董吉君事件是一个悲剧,但并不只是那个耳光导致的悲剧,也不只是董高考失败导致的悲剧。实际上,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它现身于现在,却扎根于过去,是这个家庭遭遇的一系列苦难,以及这个家庭的高压动力系统,所导致的悲剧。

  这是一个悲剧,但并非是一个不能阻止的悲剧。如果董的家人——主要是董父——做到了以下几点,这个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一、不逼他复读

  每个孩子主动做出退学的决定时,其背后一定有重大的心理因素,而且一般都是很不堪的心理因素。这时,家人应该首先去理解他,而不是急着去做什么正确的决定。董之所以退学,是有着强烈的挫败感,且其神志已不正常,他这时退学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他太累了,他需要休息和调整。这时,董父逼儿子赶快走上“正路”,其实是在逼儿子重新陷入到他无法承受的压力和挫败感中去,这最终令儿子开始着手做弑父的准备。董说,他并不是因为2005年9月21日被父亲打了一耳光才想到弑父,他其实事先已做好准备了,目的是不让父亲再烦他。

  二、送他强制治疗

  被迫害妄想和幻觉是重型精神疾病的典型特征,即便不是精神分裂症,也一定是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一旦有了这些症状,就意味着一个人已到了精神失常的地步,而且他们无自知力,会把自己的妄想和幻觉当真,并据此做出相应的举动,很容易伤及自己或他人。家人应当机立断,强制送其做治疗。这时,一般的心理医生无能为力,必须送专门的精神病院接受药物治疗。并且,不必征求其意见,因为他一定会认为自己是正常。

  2005年春节前后,董的父亲、姥姥和姥爷都发现董严重失常,如果这时他们把董强制送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起码弑父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三、化解高考之痛

  高考成绩发布后,董异常痛苦,他试图用树立一系列的高目标这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痛苦,但因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同学们的高考成绩,于是不断受到强烈刺激。这时,如果董的亲人能理解他的痛苦,那么董可能就不会那么快地陷入崩溃。但董父显然没做到这一点,他未直接批评儿子,但董在日记中多次写道,父亲对他的成绩很失望,父亲的这种失望,强烈地加剧了董“内在的父亲”对“内在的小孩”的谴责。

  四、不让他太好胜

  董非常争强好胜,在学习之余,他还在练游泳、学电脑,这三个项目是他花精力最多,但他的问题是,他把一切都完全当成了比赛,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刮目相看”,只要有一个人比他强,他就有强烈的挫败感,甚至用“被杀了”这种语言来形容。这让他不顾一切地拼命投入精力,而完全不顾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承受能力。

  日记显示,到了高三后,他经常一游泳就感冒,一长跑也感冒,这显然是身体在对他说“不”,在告诉他要适可而止,但因为他太争强好胜了,以至于完全听不到身体发出的这种信号。

  如果理智不顾情感,精神不顾身体,“内在的父亲”不顾“内在的小孩”,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就是分裂!

  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理智压住了情感,精神压住了身体,“内在的父亲”压住了“内在的小孩”。但情感、身体和“内在的小孩”终究会反抗的。如果理智彻底否认情感,那么情感在反抗时,也会彻底否认理智。这样一来,我们的人格就会出现崩溃,所谓的“精神分裂”也就是这个意思。

  孩子不是超人,我们不要在教育上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这种错误。并且,当孩子不顾一切地学习时,做父母的不要太高兴,而应当提高警惕才对。如果董父懂得这个道理,劝儿子不要那么争强好胜,那么高考失败就不会对董造成那么大的伤害。

  甚至,如果董不那么争强好胜,他或许就不会高考失败。

  五、化解失母之痛

  亲人意外去世,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重大打击,幼小的孩子们尤其难以承受这种沉重的打击。

  这个时候,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全家人团结起来,一起回忆那个死去亲人的点点滴滴,想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哭,想笑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笑。通过这些回忆,通过伤心的哀悼,最终实现对死去亲人的告别。

  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相互指责,你指责我对死去的亲人不好,我指责你辜负了她。董母去世后,董家有这样的倾向,结果造成董父和董的姥姥、姥爷关系一直紧张。

  这种做法会对董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因为,幼小的孩子都有一种天然的自恋,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家庭的幸福是自己造成的,家庭的不幸也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一个家庭在遭遇不幸后会有相互指责的倾向,那么这个孩子的这种心理就会更严重,他会更加认为自己的确应该为这不幸承担责任。

  此外,告别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直面痛苦,我们不能指望用其他任何办法去告别这个痛苦。譬如,董父不能指望通过把儿子培养成超人的方式,让自己忘记失去太太的痛苦,让儿子忘记失去妈妈的痛苦。这种方式只是让董养成了借目标逃避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

  游泳受挫了,他树立新目标;被人嘲笑了,他树立新目标;失恋,他树立新目标;高考失败了,他树立新目标……但这些新目标并不能让他免除那些痛苦,相反是让他的痛苦越积越多。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