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足跟痛
足跟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但有些人治疗效果好,有些人治疗效果不好,你知道为什么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足跟痛。
什么是足跟痛?
足跟痛是一个症状性诊断,也就是说,脚跟部位的所有疼痛统称为“足跟痛”。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十几种:
发生在足跟后面的
1、跟腱劳损。即真正的“跟腱炎”,由于各种不科学使用跟腱造成,比如过度奔跑、弹跳。发生在跟腱体部,足跟上方的凹陷处;
2、跟腱止点处的肌腱末端病。病因与跟腱劳损类似,发生部位在跟腱的跟骨止点附近,很多被当做“跟腱炎”错误治疗;
3、跟骨后滑囊炎。
4、跟后皮下滑囊炎。
5、Haglund畸形。跟腱止点处跟骨异常突起,与鞋后跟摩擦引发疼痛,常与跟后皮下滑囊炎、跟腱止点的肌腱末端病同时存在。
6、Haglund病。即跟骨骨骺骨软骨病,仅发生于爱好运动的8~14岁少年,女孩儿多见。主要表现为足跟后部疼痛、肿胀和有压痛。
发生在足底的
1、足跟纤维脂肪垫炎。跟骨与足底之间的纤维脂肪垫,具有减震、分散压力的作用。各种原因造成损伤时产生疼痛,表现为负重疼痛,行走时足跟不敢着地,压痛点在足跟中间位置。
2、跖筋膜炎。跖筋膜像弓弦一样拉紧维持足弓,各种原因的损伤会引起跖筋膜疼痛,典型的压痛部位在足跟靠近足心的位置。
3、足跟足底神经卡压。
4、足跟部位的神经纤维瘤。
发生在足跟两侧的
1、跟骨高压症。可能由于代谢等原因造成,表现为足跟部的钝痛,压痛部位在跟骨两侧,最明显的特征是晨起双足垂下时症状明显,或久坐行走初始时疼痛明显,行走片刻疼痛缓解。
2、胫后肌功能不全。是由于胫后肌劳损引起,疼痛部位在内踝下方、内踝后方及跟腱前方,常与平足伴发,典型表现是跟腱完整但不能做单足提踵动作:单脚站立,足跟不能提起。
特别提醒
跟骨刺为跖筋膜牵拉所致,是为“牵引骨刺”,本身不会引起疼痛,是疾病的结果,而非病因。
足跟痛包含很多种病,如果诊断不清楚,就不能针对性治疗,效果当然就可能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