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骨科频道 > 骨科知识 > 误区 > 防治骨质疏松,莫陷入认知误区!

防治骨质疏松,莫陷入认知误区!

2015-06-05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虽然人们对“骨质疏松”这个名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认识常常是“一知半解”、“正误参半”,许多骨质疏松患者在防治上走了许多弯路。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骨质疏松症患者越来越多。虽然人们对“骨质疏松”这个名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认识常常是“一知半解”、“正误参半”,许多骨质疏松患者由于受错误观念的误导,在防治上走了许多弯路。下面,笔者就临床最常见的骨质疏松若干认识误区逐一加以点评,希望对广大基层医生及患者有所帮助。

  误区1:“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症”是一回事

  “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症”虽仅一字之差,但含义却不尽相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其骨密度降低必须达到规定标准:与正常成年人的最高骨量相比,降低2.5个标准差(SD)才叫做“骨质疏松症”;降低1个标准差(SD)以上但未达到2.5个标准差(SD)时,只能称作“骨量减少”。很多老人确实存在骨质疏松,但严格来说是处于“骨量减少”的范畴,尚不能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所以,重视“骨质疏松”没有错,但也不必看到“骨质疏松”就草木皆兵,需要正规的骨密度检查才能最终确诊。

  误区2:依据自觉症状或血钙水平判断有无骨质疏松症

  许多人认为只要没有腰腿痛、血钙不低就不会患骨质疏松症,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首先,在骨质疏松症早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因而很难察觉,而一旦感觉自己腰背痛骨折时再去诊治往往为时已晚。其次,不能把低血钙与骨质疏松划等号,事实上,绝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并不低。这是因为血液中的钙浓度通过多种激素(如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等等)的调节得以维持在狭小的正常范围之内。当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血钙下降时,机体会通过激素的调节,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动员骨骼中的钙释放入血,使血钙得以维持正常;反之,当膳食中钙摄入过量时,钙调节激素通过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使多余的血钙沉积于骨。由此可知,血钙正常并不说明骨骼中不缺钙,血钙水平并不能反映骨质疏松存在与否以及严重程度。事实上,原发性骨质疏松即使发生严重的骨折,其血钙水平仍然是正常的,因此是否需要补钙不能简单地只根据血钙水平而定。

  因此,不能依据有无自觉症状和血钙是否降低来诊断骨质疏松,对于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当定期去医院作骨密度检查以明确诊断,而不要等到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

  误区3:骨质疏松都是缺钙造成的,单纯补钙就能治好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份,但骨质疏松并不单纯是因为缺钙,而多是由于钙调节激素失衡(如雌激素分泌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和活化降低等),破骨细胞活性超过成骨细胞活性,致使骨质流失速度超过骨质形成速度所致。因此,单靠补钙来治疗骨质疏松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同时纠正骨代谢失衡的问题(即:一方面要促进骨生成,另一方面要阻止骨流失)。换句话说,补钙必须与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抑制骨吸收的药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打个比方,补钙就像提供补墙用的水泥,但提供水泥并不等于补墙,还要有泥水匠的操作,抗骨质疏松药物就扮演了泥水匠的角色,可以调控上述两种细胞的“工作”,最终将钙“砌到墙壁”里。国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即使正规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如果没有规范服用抑制破骨或促进成骨的药物,对于预防骨折来说仍然是无效的。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