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化脓性脑膜炎
摘要:当小儿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时,细菌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膜。致病菌大多由上呼吸道人侵血流,新生儿的皮肤、胃肠道黏膜或脐部也常是感染的侵人门户。
化脓性脑膜炎(以下简称化脑)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以急性发热、
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随着脑膜炎球菌及
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接种和诊断、治疗水平不断发展,本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约1/3幸存者遗留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6个月以下幼婴患本病预后更为严重。
一、致病菌和入侵途径
许多化脓菌都能引起本病。但2/3以上患儿是由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三种细菌引起。2个月以下幼婴和新生儿以及原发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者,易发生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前者以大肠杆菌最多见,其次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或产气杆菌等。然而与国外不同,我国很少发生B组!溶血性链球菌颅内感染。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呈流行性。
致病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人脑膜:
(1)最常见的途径是通过血流,即菌血症抵达脑膜微血管。当小儿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时,细菌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膜。致病菌大多由上呼吸道人侵血流,新生儿的皮肤、胃肠道黏膜或脐部也常是感染的侵人门户。
(2)邻近组织器官感染,如中耳炎、乳突炎等扩散波及脑膜。
(3)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如颅骨
骨折、皮肤窦道或脑
脊髓膜膨出,细菌可因此直接进人蛛网膜下腔。
二、病理
在细菌毒素和多种炎症相关细胞因子作用下,形成以软脑膜、蛛网膜和表层脑组织为主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广泛性血管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渗出,伴有弥漫性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在早期或轻型病例,炎性渗出物主要在大脑顶部表面,逐渐蔓延至大脑基底部和脊髓表面。严重者可有血管壁坏死和灶性出血,或发生闭塞性小血管炎而致灶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