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疾病治疗 > 过后,宝宝的体重秤“报警”了吗

过后,宝宝的体重秤“报警”了吗

2018-04-08 来源:医信妇儿频道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而超过80%出现青春期肥胖的孩子,在成年后亦保持肥胖身材,这不仅使个人的健康负担增加,也使社会医疗成本大大增加。
“每逢佳节胖三斤”的说法虽有所夸大,但并不夸张。一项研究表明,西方的成年人群在11月至1月间平均增重0.5kg,而在孩子中,漫长的暑假更是他们的“增重黄金时段”。
 
肥胖在当下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近30年间,超重与肥胖率增加了14-50%不等,保守估计,如今在美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受到超重或肥胖困扰。而超过80%出现青春期肥胖的孩子,在成年后亦保持肥胖身材,这不仅使个人的健康负担增加,也使社会医疗成本大大增加。
 
那么,哪些孩子算是肥胖?小胖子真的“福气多”吗?在来势汹汹的儿童肥胖面前,家长与儿科医生又能做些什么呢?
 
▼定义——BMI也有陷阱
 
成人衡量肥胖的指标为“身体质量指数(BMI)”,它的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而在未成年人中,由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其衡量标准也与成人不同:
 
<2岁:推荐使用“身高别体重”及生长曲线图来评价生长发育情况,但也可参考下列标准。
 
≥2岁:“超重”定义为BMI位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中的85th~95th分位数之间;“肥胖”定义为BMI≥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95th分位数。
 
对于出现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儿童,则通常使用“病态肥胖”来定义。
 
在使用BMI这一指标时,需要注意它并不等同于“脂肪含量”,对于运动员等肌肉含量较高的儿童来说,较高的BMI并不能完全作为诊断肥胖的依据。

▼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
 
遗传背景、出生前与出生后的环境,甚至是社会文化、媒体宣传,都会或多或少对儿童肥胖造成影响。
 
母亲怀孕时,母亲的营养情况、胎盘为胎儿提供的营养环境与儿童肥胖相关,妊娠期糖尿病及较高的出生体重为其危险因素。
 
出生后,孩子体内的脂肪量存在两个增长高峰,其一为出生后1年内这一快速发育阶段,其二为到达学龄后,而4-6岁则为儿童脂肪量最低的时间段。研究表明,第二个增长高峰出现越早、体重越高,成年后就越容易出现肥胖。
 
父母肥胖与儿童肥胖相关,其中既存在遗传因素,也与生活习惯相关,而后者才是近年来儿童肥胖率剧增的原因。家庭聚餐减少,快餐就餐率增加,摄入含高饱和脂肪酸、高反式脂肪酸、高果糖含量的糖浆的食物,蔬果摄入减少,运动场所与运动时间减少,养成久坐的习惯均为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而媒体对于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的宣传,以及众多社会文化中对“吃得多即是爱”这一理念的推崇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而保护性因素则少得可怜,包括母乳喂养、养成规律运动的生活习惯、较少的看电视时间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