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的流行病学与定义
性早熟的经典定义为“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
发育”,这一定义基于1960年代对于女童和男童青春期出现年龄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出现Tanner2期表现的95%分位数)。近些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青春期开始时间正在显著前移,且不同地区、人种不同。美国一项研究推荐将除黑人人种以外的女童的性早熟年龄提前至7岁,但儿科医生仍保持谨慎态度,维持原有诊断标准。
女童性早熟的发生率是男童的10倍,这一方面与女性激素的生理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与女童第二性征变化较男童更易被发现有关。
▼性早熟的发生机制
下丘脑GnRH分泌峰频率与幅度的增加是人体进入青春发育的重要标志,在GnRH的刺激下,LH与FSH分泌增加,致使性激素水平升高,性征与
性功能随之发育。女童相继出现乳房发育、阴毛和外生殖器发育、月经来潮和腋毛发育;男童相继出现睾丸增大、阴茎改变、毛发及声音变化。临床使用的青春发育分期为Tanner分期标准。
根据发生机制,性早熟可分为中枢性性早熟(GnRH依赖)与周围性性早熟(GnRH非依赖),有部分儿童单独发生乳房发育、或阴毛生长、或初潮提前,为青春期发育的变异型,不属于以上两类的范畴。
中枢性性早熟的病因包括家族史、中枢
神经系统肿瘤、大脑结构发育异常、早期性激素暴露等。周围性性早熟的病因包括与基因或
遗传相关的性腺自发激活、性腺肿瘤、肾上腺增生或肿瘤、性激素或影响性激素轴活动的物质、严重的未治疗的甲减等。部分周围性性早熟可转化为中枢性性早熟。
此外,社会心理对性早熟发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相关因素包括:母亲初潮早、低出生体重、肥胖、跨国领养、父母离异(不与父亲共同生活)等。
▼性早熟的诊治流程
诊治过程中,儿科医生应当问如下三个问题:①是否真的为性早熟?②造成性早熟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为严重的基础病变?③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理心理发育?
对于因疑似性早熟就诊的患儿,应当:
首先采集完整的家族史(父母与兄弟姐妹的青春发育情况)、个人史(发育开始的年龄、体征的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相关的表现(头痛、头围异常、视力损害、癫痫)。
评估生长发育速度,并进行Tanner分期。在进行Tanner分期时,应注意谨慎评估肥胖女童的乳房发育程度,关注性征发育间的不协调,仔细评估男童睾丸大小(能够帮助鉴别病因)。
评估造成性早熟的原因,推荐对所有性早熟男童、乳房发育处于3期的女童、存在生长速度逐渐增加或有CNS损伤表现的女童、提示周围性性早熟的女童均进行评估。器质性病变在男童中发生率更高。相关辅助检查包括骨龄、性激素、GnRH刺激试验、盆腔或睾丸超声、头颅核磁。
进行心理评估,尤其在女童中,更易发生焦虑等心理问题。
性早熟的治疗指征相对保守,应谨慎进行。在对女童进行评估时,应注意鉴别进展型性早熟与非进展型性早熟(表1),这是由于至少50%的性早熟儿童会出现发育倒退或停止,对这些孩子不需要进行特殊临床处理,而需关注肥胖、营养过剩等情况,避免接触含性激素的物质等,并持续观察生长发育情况。若在评估中发现不同条目间的矛盾,可选择观察数月后再次评估。
在性早熟女童中鉴别进展型与非进展型性早熟
对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患者,可使用GnRH激动剂治疗,回顾性分析显示治疗至11岁可获得较好的身高结局。治疗副作用包括头痛、出现绝经后症状、注射部位的无菌性脓肿、脂肪量增加、肌肉量与骨密度下降。对于肾上腺肿瘤、性腺肿瘤等,推荐进行手术治疗。
▼性早熟背后的社会因素
儿童性早熟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种、母亲初潮早、低出生体重、儿童营养过剩、肥胖、父母离婚、父亲缺失等,亦有研究发现贫困人群更易出现性早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成员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其中所处地位不容忽视。
性早熟的不良影响方面,除会影响成年身高(男童平均减少20cm,女童减少12cm)外,另一通常被家长和医生忽视的问题是性早熟患儿生理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的不匹配。
由于生理发育提前,患儿更倾向于接触更复杂的社交环境与社会环境,但其社会技能与心理成熟度并不能承受这一改变。研究发现性早熟与心理抑郁、焦虑、性行为提前(造成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性传播疾病发生率的升高与青少年怀孕率的升高)、出现反社会行为(包括酒精与毒品等物质滥用、暴力行为、自残行为等)相关,在贫困人口中尤甚。
政治界、教育界与儿童父母往往会忽视青春期开始年龄提前这一趋势,而商业领域则相对更加敏感,杂志、电视宣传、游戏内容会迎合这一趋势。这造成性教育与社会行为教育滞后于儿童对性、暴力、物质滥用的暴露,进一步扩大心理与生理成熟度间的差距。
因而,对于儿童父母与儿科医生而言,除需关注性早熟相关的器质性病变、控制性成熟的速度、改善成年身高外,还应注重儿童生理与心理成熟度的平衡。研究显示,母亲对儿童的教育、交流沟通、对儿童日常行为及交往活动的了解程度与较少的性早熟发生相关。这提示不仅要减少儿童对于性、暴力等因素的暴露,适当控制儿童的交往圈,更应使儿童的能力、教育水平与心理成熟度与其生理发育程度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