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儿童用药 > 孩子吃药背后的心理因素

孩子吃药背后的心理因素

2017-08-17 来源:海夫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目前世界上并无药物可以治愈抽动症,抽动症本身有自愈率,所有的治疗都只是减少抽动症的频率,所以一般的症状情况无需用药
  无悔:海夫人,您好!我是安徽合肥一位患儿的母亲,我儿子1996生,2006年诊断抽动症,曾在安徽精神中心住院治疗,药物为氟哌叮醇和安坦,(期间曾辅助用药奥卡西平或丙戊酸钠,效果不好后停用)07年来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看杜》》门诊,杜诊断原用药基础上加马来酸氟伏沙明片,服用一周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药半年后基本治愈。直到2013一2015年,连续三年春夏之交,抽动有点轻度复发,后不治自愈。2016年4月再次轻度复发抽动,而且越来越重,6月初到省立儿童医院做视频脑电图,Ct均正常,医生建议吃氟哌叮醇和安坦,效果不好。前天才从网上查询到您,通宵读了您的博文很受感动,我是一名特殊学校老师,我儿子五岁出车祸,2008年6月又从家五楼摔下去,生命垂危,孩子一直在磨难中成长。我也很痛苦,希望海夫人帮帮我!
 
  当天我转为QQ空间说说
 
  快乐杰杰(26岁男,加拿大留学生)在这个说说后面留言做了详细内容的分享:
 
  快乐杰杰:无悔姐姐(阿姨)我1990年出生,和您儿子有相同的遭遇,也长期服用复牌和安塔这两种药物。如果可以,也许我们能做一个交流。个人感觉这类精神类药物并不能对病情有帮助,有时候反而会让你有骑虎难下之感,增加药物会导致嗜睡,无意,最重要的是心理压力增大,这些都无益于您孩子的康复;而您的孩子吃的药越多,减药越难,而且旷日持久,对身心都是一种伤害。我和您儿子的遭遇几乎一致,1岁不到被我爸爸不小心踩到,几乎丧命,而后抽动一直伴随我到今日,但是所幸我一路走来遇见贵人无数,在加拿大学习,年底毕业,而且今年与我的爱人喜结良缘,这些都对我的病情起到了帮助,也让我的心力增加了。我现在开始慢慢减药已经一年了,药量减少至一年前的一半。虽有病症,但是信心大增,因为我知道每减少一分药,我的身体就会康复三分,如果您需要帮助,我很愿意和您和所有的病友做一个交流。(注,快乐杰杰服用西药多年)
 
  海夫人:孩子1996年生,那么现在已经20岁了,是成年人。曾经吃西药治疗,吃药治疗效果还不错,家长没有说药量,孩子稳定的比较快。2013到2015轻微反复,2016再次爆发(大反复),这次再吃西药就没有原来的效果。单纯吃药获得的是假稳定,这个稳定的时间不好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能有十年,这个孩子稳定了有八、九年。通常间隔时间越长,再次爆发出来的越凶狠,并且吃药获得的假稳定等到再次爆发,药物就很难再度达到原来的效果或者想要靠药物再次控制,需要加大剂量和增加药的种类,比如原来吃三种西药,这次可能要吃四种,甚至更多。
 
  这个说说不少人留言评论,但是家长看了以后小窗我的却是这样的内容。
 
  无悔:海夫人:您好!刚才看到您回复,心情佷沉重。前些天我们通过好大夫网咨询了杜》》、顾》》两位专家,他们建议少量吃药(氟哌叮醇中1粒、晚1。5粒、安坦半粒)目前孩子抽动感觉少点。他现在很敏感,一个人在家几乎不抽,人多就控制不住,我想让他看看您的博客,不知是否合适?求助!
 
  海夫人:这个妈妈继续发过来的小窗,让我无语。我不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妈妈此时纠结的依旧是症状,寄希望的仍然是通过药物控制症状,那么妈妈的选择只是一个不断会反复重复的吃药过程。吃药稳定然后停药,等反复出现再继续吃药,如此如此。。。,家长潜意识害怕的是怕别人知道孩子的不同,因为这么多年的稳定应该周围的人没人知道孩子有抽动症。抽动症成了一个秘密,一个标志孩子正常必须隐藏的秘密,如果抽动症被大家知道就意味着流言蜚语,担惊受怕,家长的潜意识极有可能正是这样担心的,压力也因此而来。
 
  目前世界上并无药物可以治愈抽动症,抽动症本身有自愈率,所有的治疗都只是减少抽动症的频率,所以一般的症状情况无需用药,如果症状不影响生活,不必要用药物人为的干扰身体机能,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孩子的自我修复能力胜过任何药物,况且她的孩子已经成年。最重要是的她曾经带着孩子药物治疗,已经亲身验证并体会了药物治疗的效果。
 
  家长说“。。。他现在很敏感,一个人在家几乎不抽,人多就控制不住。。。”,我想不光是孩子敏感在意自己的症状表现,家长同样如此或者更甚。就像一个成年抽动症告诉我的,他很厌倦和父母在一起,父母整天盯着他,有时候他状态挺好没什么症状,父母就会问他:“。。你这几天怎么动的少了,很奇怪啊!。。”父母一提醒会让他情绪恶化,让他在这短暂好的状态忘记自己有抽动症的时候立刻化为乌有,他马上想起他有一个终身的麻烦“妥妥”。当他状态不好动的频繁且厉害的时候,父母又会说:“。。看你还不赶紧吃药,赶紧吃药吧!这么厉害还不吃药。”,他本身就是长期吃精神类药长大的,精神类药物不仅没能治愈他的抽动症,反而让他在成长的过程饱受因药物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和折磨,嗜睡让老师和同学都喊他“瞌睡虫”,长期吃药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病人。?
 
  这个家长在带着孩子经历了药物治疗获得了比较长时间的稳定,然后再次反复的情况依旧选择的是吃药。吃药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我真可伶,我毫无办法,我的孩子也可伶,我的孩子同样毫无办法,没办法能怎样,只有吃药,继续吃药。吃药后症状确实能得到控制,别人也就基本看不出孩子有什么不同。这是吃药的好处,能暂时性的掩饰症状,那么吃药的恶果呢?对药物的依赖性;因药物而有的心理暗示,我有病所以天天吃药;对药物的依赖和吃药共同会有的心理暗示,我真可伶,我是一个不健康的人所以我没法像别人那样幸福,快乐和成功。
 
  这个母亲所表达和担心的好像也是这些“。。。孩子一直在磨难中成长,我也很痛苦。。。”,其实磨难是为了让你更好的成长,然后因此更强大,没有经历过困苦,没有反思反省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
 
  孩子出车祸以及从五楼摔下,如果已经做了脑部检查,医生确认脑部没有受到重创,没出现器质性问题,没有后遗症等等就不用纠结。我倒是觉得这两次的经历孩子更多需要的是心理帮助,孩子和家长需要的都是从这两次经历的阴影中走出来,增强心力和抗击打能力,而不是自怨自艾。
 
  家长用这两次经历所投射的不过自己的可怜,面对困境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同情和可怜而是自我成长,如果家长需要的仅仅只是因为别人的同情和可怜而因此获得更多的帮助,那没有多少实质用处,因为孩子和家长要从现在的困境中走出来需要靠的是自己自身的力量,旁人所能做的不过是接纳你的情绪聆听你的述说,然后适当鼓励和安慰。
 
  也许家长会说“海夫人你不理解我们”,其实家长所说的理解就是需要旁人接纳并包容他们的焦虑,他们为什么焦虑呢?他们可能很少思考这个问题,一个人越活在对未来的担忧和对现状的不满中越容易焦虑,他们抗拒当下的事实,不接纳当下的现状。一个人如何去爱,怎样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没人能告诉你并教会你,当你心中在爱中的期盼,要求,希望越多,属于爱的东西就越少。真正的爱是什么呢?
 
  如果你想要的只是同情和理解那就更无意义,同情和理解是你自己需要的感情,你得到了满足了和你对孩子的爱毫无关联,别人的同情或者理解并不能让你认识真实的自己,认识爱,相反你有可能会反复在这样的游戏中扮演可怜人的角色,潜意识你用可怜指责孩子,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你的潜意识会成为孩子的心理暗示,孩子很可能会在自怜中踯躅不前。
 
  一个人一旦觉得自己可怜就是给自己设了一个枷锁的套,理所当然的被锁着套着。。。。。
 
  当你看见一个人没有脚,你就不再会为自己没有一双合适的鞋而烦恼。
 
  抽动症不是绝症,不会影响生命,抽动症的症状表现所带来的困惑和烦恼正是磨砺你心智的,让你的内心更强大,上天有意要成就这类孩子成为世界上真正强大的人。
 
  你是否还是会继续说:我真可伶!我太不幸了!我在痛苦中煎熬。。。。。。那么这样说了,这样做了对事情有何帮助?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