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治疗
西医、中医都开展了针对抽动症的治疗,传统治疗以精神类
药物、
中药药物为主。精神类药物虽能暂时控制症状,但副作用相当大,如食欲减退、
失眠、头痛、腹痛等,长期服用还易产生
药物依赖,影响儿童正常
发育,形成长不高、记忆障碍、人格改变和精神综合症;中药虽相对安全,但疗效仍不确切,常以补药为主,容易导致儿童过早性发育。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西医: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均为控制症状,进行病因治疗的尚无报道。神经阻滞多巴胺受体,从而控制抽搐等症状,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氟哌啶醇、泰必利。但其相应副作用较明显,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影响继续治疗,同时服用安坦可减少副作用。吩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疗效亦可,有人认为症状控制及病情稳定方面不如前两药。抑制多巴胺合成及消耗多巴胺作用的药物四苯嗪在部分病人亦有较好效果,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传统的西医是使用兴奋剂类、抗精神失常类处方对小孩多动症和抽动症进行医治。众所周知这种方法见效虽快,却不能根治,副作用明显,且必须长期服用,一旦停止病情会变得更加严重。长期使用,除了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影响骨骼生长和成长发育,还会把本来可能自愈的多动症演变成延续一生的精神恶疾。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要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通过调整阴阳,增强体质,标本兼治,减少复发,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明天。儿科抽动症门诊专家从中医辩证及整体观的原则对抽动症进行病因及症型的分析,经过长期的探索及临床实践,得出了一套治疗抽动最适合的方法。通过运用中医综合疗法,同时给予心理支持等综合治疗,达到治愈的效果。
作为多动症儿童的家长,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和接纳,采取必要的行为训练建立规范也是极为重要的。说起训练、规范,我们通常想到的是严苛的要求和肃穆的表情,其实,行为引导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多动症专题的最后两期,我们就来介绍几种教育多动症儿童比较常用的方法。
1、怎么说,孩子才肯听?
相当一部分多动症孩子很不听话,非要和爸妈反着来,这让家长非常痛苦。
其实,许多时候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长作对,而是受到了疾病的阻碍,或长期不良行为的困扰。
因此,我们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加强“提要求”和“发指令”的有效性。大家可以看看,以下这些要点,我们做到了哪些。
孩子做得到吗?
有些家长这么要求孩子:“今天20道计算题必须全对!”“期末考试一定要超过90分!”……
我们对孩子提要求时可以豪情万丈、可以志存高远,但提要求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实现要求。如果孩子感到难以企及、丧失了努力的动机,再多再好的要求也没有意义。
因此,提要求的前提是考虑到孩子的现有水平。如果孩子以前计算题的正确率较低,10题只能做对6题,可以对他说“今天我们争取做对8题,试试看!”孩子以前做这些题要30分钟,可以要求他抓紧时间,争取25分钟完成。
总之,在孩子的现有基础上做适当提高,让孩子“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这样的要求才够好。
时机合适吗?
我们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要求。比如,正当孩子目不转睛地看电视剧,要他立即关掉电视、去做作业,不仅孩子很难做到,就算他把电视机关了,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到学习上去。我们可以让他先把这一集看完。
又比如,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到了,但他还在和同学打电话。此时如果大声命令孩子:“马上挂掉电话,去做功课!”会让孩子很没面子,还可能引发他的反抗。作为提醒,我们可以拍拍他的肩膀,再指指时钟。当他挂断电话后,再要求他以后到这个时间必须做作业。
能好话正说吗?
所谓正说,就是用肯定句发指令。
“不要乱跑!”“不要用脏手吃东西!”“不要分心!”“不要扭来扭去!”“不要……”
生活中,我们常常这么对孩子说话。虽然家长的本意是规范孩子的行为,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么说并不科学:不仅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反而强化了“不要”之后的行为:乱跑、用脏手吃东西、分心、扭来扭去……
所以,重要的事情不仅要说三遍,还要正面提出。可以把上述话语稍事修改,变成正面语言:
“请你慢慢地走”“吃东西前要先洗手”“集中注意”“请保持坐姿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