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海夫人:您好!我儿子(8岁)检查
多动症和抽动症已经3年,经过中药和
中成药治疗8个月,现在已经停药2个月,目前感觉没什么明显的不好的症状,我们是双胞胎,女儿基本正常,儿子身体
发育比同龄人慢1。2岁,平时上课和做作业老是喜欢手和脚动来动去,老师说上课听讲跟不上节奏,笔记做不完,作业做不起,简直是力不从心,担心快乐指数会下降,在家发现周末做数学思维题时,先能想到怎么做,但在做题时就又不知道怎么做了,写作文时也是先构思好了嘴上能说出怎么写,但在下笔时就又不知道怎么写了,又要重新来想;他还特别反感听写生字,他从一年级开始就是,如果每学期学习1000个生字,他就有400个左右记不住,我不知道他的这些症状是属于身体原因还是其他原因,所以,特意想请教一下您看针对娃娃现在的状况我们应该怎么办?谢谢您!
海夫人:你想要的只是理想中的好孩子,乖孩子,而不是爱孩子。
兰兰:是的,那我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呢?我不知道孩子的这些问题到底是身体原因还是其他原因?他在私立学校寄读,基本上在班上及年级很少有这样的状况。我们家长需要做些什么?感觉自理能力相对比较差一些,很多事情需要老师和家长督促才能完成,但他特别喜欢手工和机器人,我们也在做这样面的培养。
好好:让他寄宿,太残忍了,至少初中之前应该跟父母在一起,有更多爱的陪伴,更何况有抽动症状。
兰兰:是啊!我们家是双胞胎,自己创业,平时工作比较忙,孩子学前班我们就开始住校了,感觉他在学校还是挺适应的,再加上我们又没办法让一个孩子住校一个孩子接送,确实比较难!
好好: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再好校园生活代替不了家庭生活,再好的老师同学代替不了父母的亲情,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既然选择生下来就要负责任,而不是外面给予物质的满足,而是给予心理足够的营养。且行且珍惜!现在这个社会压力是比较大,更何况你们家两个,可是有再多的钱又怎样?不如有两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我一直以来都是坚持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兰兰:是的,您说的很对,谢谢您亲爱的!
栀子:生孩子是自然规律和本能,但是怎么做父母却是需要学习和反思的。
上面是QQ空间2016年9月27日说说后面评论留言。
先来看看兰兰的求助,在第一大段文字中,大家可以看到她求助的信息和内容:首先提到的是有抽动症的时间和治疗情况,治疗后无明显症状,潜意识家长对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是比较满意的:我儿子(8岁)检查多动症和抽动症已经3年,经过中药和中成药治疗8个月,现在已经停药2个月,目前感觉没什么明显的不好的症状。
接下来便是对孩子现状的表达,简单说就是一句话:“不满意”:我们是双胞胎,女儿基本正常,儿子身体发育比同龄人慢1。2岁,平时上课和做作业老是喜欢手和脚动来动去,老师说上课听讲跟不上节奏,笔记做不完,作业做不起,简直是力不从心,担心快乐指数会下降,在家发现周末做数学思维题时,先能想到怎么做,但在做题时就又不知道怎么做了,写作文时也是先构思好了嘴上能说出怎么写,但在下笔时就又不知道怎么写了,又要重新来想;他还特别反感听写生字,他从一年级开始就是,如果每学期学习1000个生字,他就有400个左右记不住,我不知道他的这些症状是属于身体原因还是其他原因。
家长表达和描述的都是孩子目前的行为状态,也就是目前的结果,很显然,家长对这样的结果不喜欢。但是在这样一段长长的文字中,家长只是阐述了“果”,她不知道“因”,所以来问我。她困惑孩子目前出现的情况,她不知道为什么两个孩子,女儿好好的,儿子却会这样?
我第一眼看到家长的大段留言,第一个反应条件反射的本能反应就是——排斥并且难受,我本能排斥的是这段话中所转嫁的
焦虑信息,难受的是这段话所有的疑问都指向外。当一个人遇到问题,尤其遇到孩子的问题,当她的第一反应和表现是向外找原因,向外纠结错误,你根本没法和她谈。家长这么一大段话表达就是:我带孩子治疗了,并非没有管他。两个孩子呢?另外一个好好的,这个就是不对,这不是我的错。
家长非常强烈非常迫切的希望能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似乎家长很忙,忙的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陪伴孩子一起慢慢面对出现的问题。
再往后面看,果真如此。小学孩子就已经寄宿,家长很忙,因此孩子如全托般寄宿。
我是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们这代人家中都是有兄弟姐妹的,如果父母在工厂是双职工,那么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上过全托的幼儿园。我比较幸运,三岁前我在农村跟着姥姥姥爷,三岁后回到城市我开始和妹妹一起上幼儿园,刚开始是全托。后来妈妈不忍心改成只上白天,妹妹实在是小,无法自理,一点没做到做好,阿姨就吓唬打骂。四岁后我就比较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妹妹一直不行,午睡后阿姨让起床拉尿,妹妹不敢经常尿床上,那个凶狠的阿姨就每天骂妹妹,吓唬她。每次骂的时候妹妹就躲到我身后,有一次这个残忍的阿姨直接把妹妹关“小黑屋”,在厂矿幼儿园呆过的一定对这个不陌生,所谓的“小黑屋”就是惩罚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小黑屋”没有窗户。当天晚上妹妹就发烧,做梦都说着恐怖的话,那次让妈妈揪心的痛。妈妈那个时候上三班倒,家里三个孩子,她确实没有时间在家照看孩子。从哪以后,妹妹上幼儿园就如同打游击,妈妈能不送就不送。再后来妹妹自己就不上幼儿园了,每天在外面玩,到了饭点就去食堂找妈妈(妈妈后来调到食堂工作)。
有人曾经对孤儿院的孩子做过跟踪调查,发现那些完全在孤儿院封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普遍智商偏低,冷漠情感互动能力差。为什么呢?非常简单,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人和他们有爱的互动,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只是工作提供基本服务,这些工作人员和孩子之间缺乏真正内心的链接,也就是爱的链接。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真正需要的是爱,爱才能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爱在关系中体醒,爱在彼此的链接中传递。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爱的照看,这爱就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回应,比如摇篮里的孩子冲着妈妈笑,妈妈及时的回应孩子也愉快的冲着孩子笑。如果在全托的幼儿园,阿姨多半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当一个孩子完全的处在无回应的境地,那样的体验对孩子而言是非常可怕的。
七岁前的孩子一定不要送去全托,无论家长多忙有多少的理由。小学阶段能走读尽量走读,最好不寄宿。初中可以开始住校,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有点距离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个八岁男孩所表现出的问题本不是问题,男孩子因为性别原因在成长过程本来就会有这样的特点:成长慢半拍,动作慢,
不够专注,好动,语言表达能力置后。我的孩子刚上学头几年也是这样,特别一、二年级经常闹笑话。不知道记作业更不知道要做作业,上课小动作不断,常常听不懂老师的表述,自己回家就更不知道转述。
孩子有了一点不同或者说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一点小障碍,小困难,家长看到并发现问题本是好事,问题的出现并不是让你免掉这个问题,而是如何在面对问题的过程让自己成长。
如果你只是想免掉问题,那这个问题就真的仅仅只是一个麻烦,并且会真的成为一个麻烦。?
我给这个家长的建议,耐心陪伴孩子成长,静待花开,孩子没有问题,只是他成长的步伐慢一点奇特一点。如果可以小学不要让孩子寄宿,多问问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需要的是心的陪伴,爱的回应,不是简单的精细化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