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肝病频道 > 肝病种类 > 其他肝病 > 常染色体隐性疾病·第八弹:肝豆状核变性

常染色体隐性疾病·第八弹:肝豆状核变性

2018-03-11 来源:遗传与生殖先驱论坛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又称wilsons病(wilsons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人群中携带者频率为0.011,基因频率为0.0056,全球发病率为15/百万~30/百万,中国人的发病率高于欧美人群,并好发于青少年。

今年4月,黄秋玲再次感到身体不适而住院了一段时间,直到暑假期间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身体一下浮肿了,发烧了一个多月,呕吐强烈,难以进食。黄秋玲再次到广州某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告知她的病情已经恶化了。代谢功能异常引起肝硬化,血液在肝内无法流通,而通过侧支循坏,引发食道等部位出血,身体的金属毒素已经无法排出,甚至会影响神经系统,医生建议换肝。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又称wilsons病(wilsons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人群中携带者频率为0.011,基因频率为0.0056,全球发病率为15/百万~30/百万,中国人的发病率高于欧美人群,并好发于青少年。

发病机制

该疾病绝大多数限于同胞一代发病或隔代遗传,罕见两代连续发病。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编码一种1411个氨基酸组成的铜转运P型ATP酶。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消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铜离子蓄积于体内,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肝硬化进行性加重、锥体外系症状、肾损害、精神症状及角膜色素(kayser-kleischerring,K-F)环等。

本病属于少数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病之一,但其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多样,极易误诊,故早期(尤其是症状前)诊断、及时确切的规范治疗及加强护理常可获得良好预后,同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其致残率。

治疗方法

1.驱铜药治疗

目前用于临床的驱铜治疗药物有二巯基丙磺酸钠、青霉胺。曲恩汀及四硫钼酸盐副反应轻,但目前在国外有应用,国内未见报道。

2.饮食干预

通过食物作用减少铜的摄入,促进铜的排泄,保护肝功能,减轻症状,进一步防止病情发展。

3.手术治疗

肝移植被认为是肝豆状核变性的根治手段,目前全球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约占肝移植总数的2%,随着肝移植技术在国内的逐渐成熟,对于肝豆状核变性病人急性肝功能衰竭和所有药物治疗无效的终末期肝病病人可考虑肝移植。

4.基因治疗

目前仍处于动物研究阶段,但可通过产前诊断、基因筛查来预防。

目前肝豆状核变性可以通过手术手段进行根治,但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以及成功率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虑。遗传病重在预防,其给患儿一生带来的痛苦是不可计量的。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