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国医李辅仁介绍四大补气妙法

国医大师李辅仁教授认为,气虚体质的人最好吃一些甘温补气的食物,如粳 米、糯米、小米等谷物都有养胃补气的功效。山药、莲子、黄豆、薏仁、胡萝卜、香菇、鸡肉、牛肉等食物也有补气、健脾胃的功效。人参、党参、白扁豆等中药也 具有补气的功效,用这些中药和具有补气的食物做成药膳,常吃可以补益身体的正气。

朱明清:用头皮针创造奇迹

朱明清,朱氏头皮针创始人。在他的病人眼里,他是一位总能够化不可能为可能的神医。

最新发布
2017-02-14

李可:不论南北东西,60岁以上老人,都要喝这碗保命汤

“我快入土了,别把这些好东西失传了”,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过程中,李可老师谈论到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结合多年以来的行医经验,他给出了一些简单易用的方法。

2017-02-14

罗大伦:为何一觉醒来,感觉更乏更累?

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好像没有问题,后来问的人多了,就重视起来,结果一调查发现,在白领里面,很多人如此,所以,我就把这种情况给大家分析一下吧,不一定全面,仅供参考。

2017-02-14

大医卢崇汉 :早衰缘于阳气损耗

当我们在母胎的时候,母亲的状态直接决定胎儿的素质,因为那个时候胎儿完全依附于母亲,吃喝拉撒都在母亲的肚子里面,所以母亲的方方面面,一举一动都决定了胎儿的素质。像是妊娠恶阻不能吃东西,还有孕妇不良的心理因素,都很容易造成阳气的先天不足。

2017-02-14

郝万山:不作死就不会死,不生气就会少生病

作为学者,郝万山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作为医生,郝万山已从医40余年,救治患者无数。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30年,《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说健康》节目让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标签: 生气 生病 郝万山 
2017-02-13

医德医心者——孙本新

青年时期游历南北遍寻名医,曾求师问道罗浮山在这一时期系统学习了《抱朴子》、《肘后备急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

2017-02-09

百岁寿星陈纳逊的养生之道

老年人要有自控能力,以保持心理平衡。不生气、不上火,是健康长寿的最佳法宝。陈老向来都是乐观、开朗地生活着,很少卷入世事纷争。

2017-02-09

名医钱乙的“地黄圆”

六味地黄丸实际上是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成,原称地黄圆。钱乙在原方基础上减去肉桂、附子,创制了这个以“三补三泻”为特点的补泻兼施名方。

2017-02-09

京城名医萧龙友教你妙用砂仁

最早见于唐朝的《药性赋》,称为缩砂蔤。五代的《海药本草》说:“缩沙蜜,今按陈氏,生西海及西戎诸地。”西海即印度洋、波斯湾、地中海一带地区,而西戎即波斯国(今伊朗),可见此名为音译。

2017-02-04

邓中甲:中医思维在诊法中的应用

老百姓都知道中医治病从整体、从全身出发,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把它叫整体反应,也就指的局部病变,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去综合诊察,并且得出结论,但是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容易脱离整体。

标签: 热水 缩影 藏医 
2017-02-04

王永炎院士:祛病养生,远离四患

常见许多患者,以牺牲健康而换取财富,或未老先衰,“过劳死”也屡屡发生。临床上诊治患者时,一定要详细询问工作状况、劳动强度、作息时间等,劳役不休,气血难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