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生活 > 中医养生 > 学习把脉的那点事……

学习把脉的那点事……

2018-08-05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李时珍老先生又怕大家把浮脉和其他脉混淆了,就又给来了一段诗,把与浮脉类似的脉放在一起进行鉴别。李老先生文学功底不错昂,说明书都是用诗来写,脉经都写成了诗经了。

自学中医难,自学把脉更难。但是学中医就绕不过把脉这道坎。本人天生鲁钝,虽喜好中医、研读多年,但水平还是很业余。这些年也在学习把脉,几年学习下来,也有了点体悟。我感觉把脉是要悟的,光看脉书是不会把脉的。每一个擅长把脉的中医师都对脉有深刻的理解,就像我们对周边人的了解一样,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他的性格脾气也都了如指掌。

但是可惜的是,这些宝贵的东西都深藏在这些高人的心里面,我们很难在网上或者是书上学习的到。当然如果能有幸跟这些高人为师,可以被耳提面命的话,是可以受到传授的,但是能有这种机会的人太少了。这些高人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凭着过人的天赋悟到的东西,得不到广泛的传播,多年之后随着他们的离开而消失,不能不说是非常遗憾的事。

本人不才,写了一点自学把脉的体悟,把拙文放到网上,希望能对和我一样在自学把脉的道路上摸索的人有一点帮助,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来论坛里的老师们也给我们抖露点心得,惠及我们这些后学。为了让文字看起来不是干巴巴的,就写的不大像专业的中医文章,水平有限(菜鸟级),希望各位看官见谅。

一、把脉能把出病吗?

我最近看到一个话题挺有意思,是说把脉能把出病来吗?有很多人说,能,这还有疑问吗?有趣的是说不能的人也很多。到底哪些人说的对呢?我们先来看看回答出这两个答案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吧。

先说回答不能把出来的人。这些人,主要是些科学人士,如某某子。这些人会不会把脉呢?不会。有没有长期练习过把脉呢?也没有。那么这些人对把脉这个事没有专业研究,哪怕他们头上顶着个科学家的光环,他们的答案靠谱吗?够呛。就像孙杨的教练朱志根,他是水平非常高的教练了,说他是体育运动的专家大家不会反对吧?但大家想想如果要是朱教练坐到刘国梁的位置上对着参赛的马龙说你这个打法不对,动作也有问题,应该这么这么这么打,这事靠谱吗?

那么中医人士里有没有说把脉是糊弄人的呢?记得几年前有一个中医,姓张,抱歉名字我记不住了,他大呼中医不科学,和某反伪斗士一唱一和。他既然否定中医,那么想来他必定也不会认可把脉了。这是我这些年唯一知道的中医里否定把脉的。那么这个人是中医里唯一站出来说真话的呢?还是中医里的不学无术者,自己不会中医反而来给中医破脏水的呢?这个我们不讨论,存疑。

除此之外,我记得还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中医专业人士,这位作者的师傅呢是中医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这个文章里呢,提到了他师傅,就是这位有名的中医对把脉的看法,大意说把脉能把出病人大体的身体状况,但不是传说的那么神,啥病都能把出来。这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行内人士对把脉的低评。

那么回答能把出病的都有哪些人呢?不用说,首先是绝大部分的中医,他们都肯定把脉的诊病功能,有的中医对把脉诊病还非常推崇。另外呢,还有很多非中医人士,就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相信把脉的作用。专业中医的话可信吗?按理说应该是可信的,因为毕竟人家专业嘛,人家懂嘛。但是又有人会站出来反对了,反对的意见听起来也有道理啊:专业中医是吃这碗饭的嘛,他们当然要维护自己的行业利益嘛,他们有可能在集体忽悠嘛。得,哪个意见对我们也不讨论了,我们接着看看另外一个相信脉诊的群体,就是非专业的普通老百姓。

这些人又不懂把脉,对把脉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为啥还相信把脉呢?因为这些人要么见识过会把脉的大夫,要么听过把脉准的事情。按理说,这些人是比较客观的第三者,他们的意见应该是中肯的了吧?嘿嘿,还是不要太早下结论。记得好像是某位反中医斗士说过,诊脉其实就是大夫在蒙患者,总是有些被蒙对了,那么这些被蒙对了的就认为这个大夫真神,能把我的病给把脉把出来。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好像以上这些说法都有道理,虽然他们都是相互矛盾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吗?

非也。我们上面说了半天,当然不是在说废话。不是有句格言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理,不要紧,我们可以实践嘛。当然,让大家都去实践把脉是不现实的,把脉那么玄乎的事,要实践的话,看起来好难的,有那个精力,看看星光大道多好。不要紧,这个实践的事,我正在做,你要是感兴趣,可以接着往下看看我这些年对把脉这个玄乎事的学习和实践的经历,相信看完后,对咱前面探讨的这个问题自然就有答案了。

二、学脉的第一本书

首先声明,本人不是学医的,我大学读的是国际贸易,和中医八竿子打不着。我也不是中医世家,家里没有一点点中医的遗传基因。我是到了三十多岁,忽然脑子里有根筋出了问题,想看看中医是个啥东东,于是就开始翻中医书。

第一次见到对脉的专业描述,是在一本中医的科普书《走进中医》里。唉,好像用“科普书”这个词还不大合适,因为有不少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就连“罗辑思维”的罗胖子也说中医不科学。既然没有被公认是“科学”,当然就不好说是“科普书”了。那么该怎么说?说“玄普书”?呵呵,跑题了,这个问题就到此打住,还是接着说这本书。

看这本书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在这本书里介绍了脉有二十多种,还介绍了每一种脉的特征和体现的身体状况。我当时对这部分内容很好奇,看了好多遍,所以虽然时间过去十多年了,还是能记得里面的一些内容。比如第一种脉叫“浮脉”,它的特征是按之“如木浮水”,表示病在体表。有一种脉叫弦脉,它的特征是“按如琴弦”,还有一种脉叫滑脉,特征是“按如走珠,往来流利”。我当时想,这是些什么特征啊,什么“如木浮水”,什么“按如琴弦”,我试了试自己的脉,怎么也体会不出来书上这些文学性很强的比喻是个啥样子。

虽然这书上说的看起来有些朦胧,但毕竟让咱知道一点啥是脉了。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就开始留意关于中医把脉的一些资料。留意的多了,就知道了,历史上有几本讲脉的书在中医行业中是受到普遍认可的,其中认可度很高的是《濒湖脉学》。这本书大家都很陌生,但是作者其实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时珍,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算是大V了,拥有众多粉丝。他写的《本草纲目》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到李时珍大家就想到《本草纲目》,提到《本草纲目》大家就想到李时珍。其实外行是在看热闹,在中医圈里,大家更推崇他的这本关于把脉的书:《濒湖脉学》,对《本草纲目》倒不是那么赞。这种现象很有意思,就像易中天因为《品三国》而名声大噪,而你让他选他自认为最好的作品,他肯定会把《费城风云》、《帝国的终结》等放在前面,而把《品三国》放在后面。

三、脉学圣经

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说脉。既然这本《濒湖脉学》是脉学的圣经,那么学好了这本书,不就掌握了把脉的真谛了吗?怀着这样幼稚的想法,咱就满怀希望地到书店把这本书买回了家,来一番细细研读。出乎意料,这个《濒湖脉学》非常短小精悍,不到10页纸吧,一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上面写的啥?书上写了脉有27种,对每一种脉都进行了描述。其实就是把脉根据位置、形状、力度、频数等等分出了27种,书上还说,这每一种脉都对应着身体的不同状况。可以说是一个把脉的使用说明书。

咱举个例子吧,就拿书上的第一个脉--浮脉来说。浮脉是啥样子?李时珍先给来了四句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啥意思?说浮脉在肉上轻轻就能试到。还说秋天有浮脉不要紧,但是久病的人有浮脉可不是好兆头。

李时珍老先生又怕大家把浮脉和其他脉混淆了,就又给来了一段诗,把与浮脉类似的脉放在一起进行鉴别。李老先生文学功底不错昂,说明书都是用诗来写,脉经都写成了诗经了。这段鉴别的诗是这样的:“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可能怕我们这些现代人读诗读的晕头把,老先生在这段诗后面附了几句解释: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大家可以看出来,老先生通过这段诗和后面的解释,把浮脉与把起来相似的洪脉、芤脉、散脉、濡脉、散脉进行了鉴别。

除了对脉象的描述和鉴别外,李时珍还对浮脉对应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说明。咱们来看看他是咋说的,提醒一下,此段专业性强,可能会看晕喔。又是一段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这段诗讲的意思,恐怕需要有一点中医根底才能看明白,最基础的意思就是浮脉说明病在体表。

书里的内容看了几遍,对这27种脉也了解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个问题也是历来学习把脉的一个大问题,古人把这个问题用八个字总结出来,就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啥意思?就是你这27种脉看起来挺明白的,可是用指头来分辨的话,可就不容易了。

这里要稍微补充一下,关于脉的种类,后人又给补充了一种,所以后世统称28种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