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特色 > 气功太极 > 太极拳发劲与不发劲的差异

太极拳发劲与不发劲的差异

2017-08-25 来源: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太极拳的劲有分好几种;如缠丝劲,在杨式老架子中叫做拧劲,在陈式大架子中最常用的是弹劲,一般称为弹抖劲,这个弹劲为什么会抖,那是因为发劲时上身松,跨裆合起来的劲,由腰而脊椎到肩,肘,手节节贯串出去,因为后面还有余劲一直上来贯串而出,所以会产生未端抖手的现象。

  太极拳发劲与不发劲的差异

  一般人对于发劲的观念大多停留在一般表演性质的推手,此一表演性的推手发的是松柔劲(直劲),这种劲为初级的劲法,很多练太极的人常以为两人套招慢慢推,被推的人慢慢退,然后再推回去让对方出去,以为这样就是发劲,实在是可悲,其实这种劲法只要得机得势就能发的出来,但是实战当中则不能用,也用不出来。

  太极拳的劲有分好几种;如缠丝劲,在杨式老架子中叫做拧劲,在陈式大架子中最常用的是弹劲,一般称为弹抖劲,这个弹劲为什么会抖,那是因为发劲时上身松,跨裆合起来的劲,由腰而脊椎到肩,肘,手节节贯串出去,因为后面还有余劲一直上来贯串而出,所以会产生未端抖手的现象,想刻意学是学不像的,因为跨裆的圆不能失,身又不能紧,所以弹劲看的是,裆的合,身的松,劲的贯串,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拙力则会留在身上或手上,这就没有真正的贯串出去,有人误解了刚柔并济的意思,发劲时身体犯了紧的毛病,当然劲就弹不出去,所以会留在手上或是身体上,借此产生一进一出交错顿力的感觉,不能说这是错的,因此有人特别强调腰脊发劲,只能说是走的路不同,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不就正是因为无法松透,劲无法贯串而出才须要用交错顿力的感觉来有发劲的样子,这种劲路不是不好,真要是喜欢这种劲路的话,练少林拳,不是更好吗?也正因为如此,能发劲的也只有一两个用拳的式子而已,如遇到用掌的式子就只能用比的而已,而且蓄劲的圈,长久练下来无法缩小,太极拳的动能是来自于圆,而身体上的圆圈要越练越小才对,发劲时也要刚柔并济,意思是;从发劲的起点到终点也要分出刚柔来,(下实上虚)所以会先五指抓地,后合裆劲由上身贯串而出,因此才会有抖手的现象,这才是弹劲真正的意义,而且发劲的速度才会更有弹性(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更快,如果只是为了一趟拳式中的一两个用拳的式子,要让它看起来有阳刚的感觉的话,何不打外家拳就好了,更何况刚柔并济也不是用比一比后,再打个像少林拳那样的发劲来分刚柔并济,这是走偏了方向。

  杨式老架子中如要发劲的话,用的则是最难练的甩劲为多,还有松沉劲,绵劲,然而到底是那一种劲好用呢?其实那一种劲都好,但是每一种劲都要练,这样才不会走偏掉,以前学艺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一步一步的学习,从没有什么速成,也不会去想有没有较简单,轻松,易练的功法这种念头,所以一路下来,该练的都练了,该学会的也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都学会了,当然这得感谢恩师毫无保留的传授。

  对于在拳架中到底要不要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但是不发明劲就得要有绵劲,绵劲指的是:要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绵绵不绝,看似温和却内含能量,绵劲在拳架上要由跨裆的圆,慢慢的上传到手,在拳势上的表现会有开展延伸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自我陶醉的乱摆动和摇恍,很多人,连一些所谓的名师也都有这个毛病,要不然就是重心沉不下去,这是松沉度不精的关系,有这些毛病的话,也就只能练松柔劲而已了,另外在实战当中有时可以发劲,但有些时候不能发劲,发劲这个东西就好像是身上带着武器一样,有时会派不上用场,例如像是人多的时候,如果二个人以内还可以,但如果4~5个人以上的话就不好用了,(这是本人多年来的经验),或是对方来的快,来的又贴身的时候,就不适合用,这时候就要用到缠丝劲(拧劲),缠丝劲如果没有空间跟时间弹出来时,就会用到缠丝劲的摔法,在拳架中很多式子都可以在近身时使用摔法,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为什么不知道怎么用呢?还不是练的人看远不看近,老想着一步登天,说到这个摔法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以前有个小伙子,二十来岁,自称什么家传的什么拳术,常常的找人挑战,什么截拳道,空手道,国术等等…他都挑战过,看到我在练拳,来问我发劲的问题,我说两个字"松沉",他不太信相,我说那就来试试看,玩两手,他说;他不敢,他看过我发劲的劲道,我说没关系,如果没把力道控制好,伤到你的话,那功夫算是白练了,后来动上了手,他的动作已经停了,我以为他要停手了,怎知我的手刚撤,他又一拳打过来,闪避不及,一拳从我的眼皮划过,而当他的拳划过的同时他也摔出去了,他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打到我,而我却可以同时的将他摔出去,我说;要不是以为你要停手了,你的拳,还是只会在你自己的身上打转而已,而用的手法就是缠丝摔法,另一方面用的是胆量,知道闪不了就让对方的拳用擦过去的减低损伤,同时也要进入对方的空隙中,自然拳就不会白捱了。

  在拳架中如:摆莲腿,当头炮,旋风脚,运手,云手,搬拦捶,倒穿肘,倒撵猴等等…~~~甚至左,右掤都可以用摔法,其重点在于自己身上的三个力点要实而已,没什么,所有的细节练对了自然就会了。

  至于各种劲道,我的看法是:缺一的话,表示你有很多的细节没有做好,也没有做到,才会出不了劲,而且对强健身体方面也很有限。

  另外发劲对气力的训练,丹气运行与强化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透过内劲的节节贯串由脚而尾闾,脊椎,肩,肘,手,然后中定,气归丹田,上三阳之筋气由阳蹻脉下沉至涌泉穴,对此有利筋脉的疏通,每发一次劲就运行一次大周天循环,这是发劲的好处之一,对于实战的应用则是意念上的一个松沉,一个开合,劲就可以发出去了,而且在筋脉中透过内劲的扩张延展,筋脉,血管,肌肉的弹性则是越来越好,骨头的密度则是相对的增加,学生中有人练拳两年增加了5~6公斤,但是外形,腰围,却反而变瘦了,另一个作用则是透过一次又一次的周天循环达到去无存精的效用,将体内不好的杂质,秽气排出体外,这样气力会增加,体力也会相对的增长,不能像有些练太极或是其它武术,气功的那些人一样,说自己练的多好,气到那里等等......可是体力,气力都不行,走路时亦看不到腿的抓劲,一个人的功力光看走路就能知道其功力的深浅。

  关于太极拳到底要不要练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也都不对,因为入门时练慢,不能发劲,当然也不会发劲,待蓄劲要进入中级程度时就要开始练发劲,发劲练不出来的原因是松沉不得法,所以蓄不了劲,等到发劲练出了点眉目以后又要回过头来练不发劲,之后再练绵劲,如此重复循环练习才能对自己的劲控制自如,练拳或应用时才能随心所欲舍已从人,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如此才不会局限在某一领域中而已,拳艺也才能日益精进。

  很多人练了几年功,功夫不怎样,嘴皮子上的功夫却是越来越了得,说起各种拳术,历史典故,名人大师等如数家珍,说三道四评论功夫等头头是道,可是练起功来......却只有,也只能比手划脚而已。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