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突出表现为下肢无力、沉重酸痛、步态笨拙、迈步发紧、颤抖、脚尖不能离地,逐渐发展,可出现肌肉抽动、痉挛性无力和摔跤,晚期可出现痉挛性瘫痪。
2、肢体麻木
由于脊髓丘脑束受累,造成肢体麻木,一般先出现下肢麻木,以后逐步向下发展至腰胸背。另外,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明显障碍,而触觉可以正常或轻度障碍。
3、共济失调
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步态蹒跚、震颤觉及位置觉障碍,患者黑夜或闭眼行走时左右摇摆,闭目难立等。
4、自主神经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表现为病变肢体怕凉、酸胀、血运障碍、浮肿。起初可能有尿急、排尿不尽,严重者可发展为尿潴留、小便无力、便秘或者失控。
诊断
诊断标准
40岁以上有下列临床症状表现之一者,应怀疑本病:
⊙下肢无力,迈步发紧,肌肉跳动,初期症状时好时坏,呈波浪式进行性加重,活动逐步困难,并有上行发展趋势,最后出现上肢无力者。
⊙逐渐出现四肢痉挛瘫痪或三肢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者。
⊙偏瘫而无神经障碍及语言障碍者。
⊙躯干及下肢麻木,逐渐上行发展,并伴有尿频尿急者。
⊙慢性起病的脊髓半切性瘫痪。
⊙无梅毒病史,走路不稳,脚如踩棉,晚上无灯光步行更困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