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特色 > 气功太极 > 初学太极拳的朋友非常有益的文章

初学太极拳的朋友非常有益的文章

2017-03-25 来源: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打太极拳是许多中老年朋友都喜爱的运动,它动作圆活自然,虚实分明,刚柔相济,长年坚持打太极拳的人,骨骼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身体的新陈代谢方面,都比同龄的一般人要好,即使患了一些老年病,经治疗也比一般病人恢复得快,且预后较好。不过有些晨练的中老年人对打拳中的一些细节不够注意。

  一、早晨打太极一定要注意

  打太极拳是许多中老年朋友都喜爱的运动,它动作圆活自然,虚实分明,刚柔相济,长年坚持打太极拳的人,骨骼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身体的新陈代谢方面,都比同龄的一般人要好,即使患了一些老年病,经治疗也比一般病人恢复得快,且预后较好。不过有些晨练的中老年人对打拳中的一些细节不够注意。

  太极拳强调用意用气,全神贯注,所以要求“心静”。有的人练拳前大声呼叫张三李四,嘻嘻哈哈,甚至音乐响起还在说个不停。这样打拳不仅干扰别人也达不到太极拳的锻炼目的,只是比划比划而已。正确的方法是:静下心来不想不说与打拳无关的事情,是谓“平心静气”。

  还有的人起得很早,空腹到运动场上打拳,一打就是四五套,有拳有剑还有扇,到家吃早饭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四个小时,这时再饱吃一顿有诸多不利:从头天晚饭到第二天早饭相隔时间太长,离中午饭时间又太近,不利于脾胃的消化运作;长时间不及时进水,会造成血液黏稠,埋下血栓的隐患。最好是起床后先喝一杯水。出门打拳前应少量进食,可以喝一杯奶,吃几片饼干或馒头片、面包片。

  许多人打完拳以后就去买菜、逛商场、超市,快到中午才回家。他们忽视了一个打拳后要及时补水的问题。太极拳是气功的动功,大家都知道“气沉丹田”的要领,在整个打拳的过程中,由气引领四肢动作,练太极养气,但也会失水。所以,打拳之后半小时一定要喝水,最好是温开水,不要一次喝太多,但一定要喝。适时进食进水,不暴饮暴食,忌打拳后冷水冲凉,忌晚睡晚起等等。

  还有一个自主吐的问题。太极拳运动对肺部也起到锻炼的作用,人们往往不在意,甚至对吐痰存在偏见,觉得只有病人才会吐痰。其实,打拳之后的半小时回到家里,您可以试着从喉咙往外咯痰,有时可能就是一些白色黏液,但吐出来对健康非常有益。

  二、太极拳的快慢

  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缓慢。为了把功架结构弄清楚,又在自然呼吸阶段,不妨慢一些,每个动作过程都做完满。随着套路熟练,基本功已经正确定型,则应有计划地快慢相间地进行练习,即一段时间练快一些,一段时间练慢一些,但每次都要保持动作速度均匀,同一次套路练习中不可忽快忽慢。

  快练的优点是可以锻炼灵活、明快、潇洒、轻松的风格,而慢练则可以提高沉稳、扎实、协调、内劲等方面的功力。如果长期慢练,易失误于呆滞;长期快练,易失误于轻浮,游滑有余,功架基础不足。二者必须适当兼练才能达到较佳的技术状态。但不论快或慢,速度仍须保持均匀,招式亦必须圆满。

  三、“气沉丹田法”的练习方法

  正身直立,双足分开,宽与肩齐;屈膝圆裆,口唇轻闭,舌舐上颌,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尖轻贴大腿中部;头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松沉,胸背部的肋肌也自然地松沉,足跟足趾与足掌轻轻沉住;胸部宽舒,脐下腹部微觉充实。目光平视,摒除杂念,意存丹田(脐下小脐部分),自觉心平气和,然后用意识引导缓缓将双手向前方举起,肘腕微屈,肘尖下坠,手心向下,以中指领劲上提,提至手与肩平;同时在意识引导下用鼻缓缓吸气,使有气体下行的感觉,徐徐送人腹部脐下;这时横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地微向内收,吸气将尽,肛门括约肌即微微收缩。

  四、太极拳练习方法不当伤膝盖的主要原因

  常见社会上的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反映膝盖疼痛,问是怎么回事,原因很简单,练法不对。全球两亿人习练太极拳,太极拳伤膝盖是最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不练拳的人都知道,因此而惧怕参与太极拳运动,因锻炼而伤了双腿,伤了双膝,有失养生保健这一基本初衷。剖析伤膝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由于过于追求所谓“低架子”,致使形成“跪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膝盖超过了脚尖”,因而错误的膝盖承重,造成损伤。正确的力量不应该放在膝盖上,应该在大腿上。膝盖非正常承重,是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体力学告诉我们,正常的情况下,膝盖应与脚尖朝向一致,这是顺应人体之自然本能。太极拳是自然拳,最顺应人体的自然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刻意的造作、做作不仅失掉太极的朴素、自然的初衷本意,而且还违反了正常的人体运动规律,违背了人体力学。膝盖与足尖朝向不能保持一致,致使膝盖内部的骨骼间非正常磨损,降低了膝盖的生命质量,是形成损伤性疼痛的第二大因素。

  综上所述,拳友们认识到保护膝盖的同时,必须注意方法。一要保证膝不过足尖,不过分追求“低架”;二要保证膝盖与足尖朝向一致,不可乱拧膝盖。此误区初学者尤其注意。

  五、太极关键是“松劲”,到底何为“松”呢

  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杨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第一就是太极拳讲‘松’。这个‘松’字,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为什么松有这么大的好处?当时只晓得讲松、松、松,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才能松,一句话很难讲明白。

  澄甫先生‘松’字,他每天总要讲上几百回,杨少侯先生说:“不是把对方打出去的,而是把对方松出去的,”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净,还有拘滞之力牵制。”

  有兴趣者不妨比较一下长劲和短劲的发放,便可感受到松了。练过三五年太极拳的爱好者,仅以腰腿的力量,用长劲不难把一个彪形大汉发出两三米远。但即便是有着十年以上拳龄的太极拳爱好者,有相当部分人能发起短劲却收不到短劲的效果,找不到短劲的感觉。比如向对方发出一个似乎不用多大力气的推按短劲,对方仅仅感觉到受击部位表层有些疼痛,而不是透内入里、震击内脏的难忍之痛。其实短劲应是将劲松松地落击在对方之小臂,对方便痛彻臂骨,如同受到铁棒敲击。发不好短劲的原因何在?多是因为发短劲时胸、肩、肘、腕、手指等部位不够松软,有些僵硬。有些本能的紧张,正所谓修炼未到火候,发不出具有威慑力的短劲,

  松净是太极拳的灵魂,是一种重要的拳理和拳法。两臂松、胸松、腹松、腰松、胯松,全身无处不松净。太极拳的功夫,从某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松的功夫。中定劲、松弹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等等都须从“松”中求得。从字眼上看,“松”似乎不难理解,在打坐或站桩时进入松静状态也许不难,但要想在行功走架和对练竞技的运动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放松状态,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在练拳架、揉推手、拆散手时做到松、做好松,即使对于那些打了几十年太极拳的老练家来说也并非一件易事。

  台湾太极名家叶金山先生说:“因为‘松’是一种极高的无形境界,没有练到真‘松’的人,根本不可能明白‘松’是什么。这句话说出来,可能没有人会相信,但却是事实。每天嘴里说松,每天练松,每天教人放松,但是却完全不知道松是什么的人,遍地都是。因为‘松’根本不是肌肉不用力这么简单而已,一定要松到别人接触你时。完全感觉不到你有一丝一毫的重量才行,要松到感觉自己好像完全没有重量、几乎不存在才行。

  如果你的小手臂被人由下抬高而超过头顶,只要别人感觉到你的手臂有丝毫的重量,或自己觉得肘、肩关节有丝毫卡住的感觉,就表示你连基本的松都没有达到,离全身松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习太极拳之难,首先难在改变本能的观念。练太极拳之初,就是要你放弃日常本能的观念,平时生活工作习惯用人之本力的,到练习太极拳时就被视为一个病。太极拳不是让你练蛮拙的外力。而是要你把以前练的外力都卸掉,卸外力就是弃僵力,僵力弃了,松柔、松活、松弹的劲道才能出来,减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内功。可是有些人不会松,不敢松,甚至不相信松。松不到位的结果。就是太极拳功夫一直上不了较高的层次。

  何谓松?松是指修为的方法,是身心于规矩之中的自然放松,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劲。要想松就要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穿于动作过程之中。练拳时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皮肤的毛孔是随呼吸和动作的开展而开放的,精神是安逸的。有些人练松不成反变为懈,懈时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皮肤腠理(腠理一词源于传统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紧张,精神萎靡不振。懈是人之自然本能,其表现是上下瘫成一堆。腰懈则身瘫,胯懈则身倾,膝懈则立不定。

  做到松而不懈,这是练功的关键。练松并不是一点力气都不用。试想如果连一点力气都不用了,还能走架和推手吗?练太极拳时身体的放松,实质上是在意识的控制下尽量少用拙力。在动作过程中,如果只用一分的力量就够的话,就决不用一分半的力量,这就是太极拳巧劲省力的学问。放松其实只是一种通向高功夫、高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并非最终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那么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在松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内气和不断增长灵性,通过放松结合其他多方面的训练,锻炼出一种刚柔相济、轻沉兼备、松活弹抖的螺旋式的整体劲。要想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深刻理解放松用意的重要性,要体悟“松为太极拳术之灵魂”这句话精髓所在。

  六、拳打一半意

  用意不用力”这几个字道尽了太极养生之奥妙,使人终生受用。但是如何用意,这里暗藏着许多玄机,“拳打一半意”。

  “用意”,从根本上讲是大脑神经活动,故先应将“意”分为两半,一半为无意,一半为有意。“无意”指大脑处于休眠状态,“有意”则用于运拳。

  有人会问,拳打全心全意,一心一意,百分之百用意岂不更好?回答是否定的。这里须明确全部用意或者说百分之百用意有什么弊端。

  弊端之一:用全意极易造成着意障碍,走进“过”与“不及”之误区。初练太极拳切忌着意而形成固执意识,继而导致动作僵拙。孔子提出“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拳打一半意”。

  弊端之二:用全意不能持久。弦绷得太紧必易断,用意太过必导致散乱。老子“物极必反”的思想对此是最好的概括。

  弊端之三:用全意不利于放松身体,从肌肉,到骨,到筋,到五脏六腑,到奇经八脉,都不易于放松,这已被训练实践所证明。

  与用全意相反,用一半意则可较好地避免上述弊端。习拳者在似有意又似无意中运拳,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肢体,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以至每个毛孔都松开,正因为大脑有一半休息,即使运拳时间较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

  那么,“一半意”究竟用些什么?

  初始阶段,用意在套路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及过渡转换性与周身轻灵性四个方面。而到了提高阶段,动作已趋向自动化,用意则在手心、脚心、胸前、体周的大小气球上,及动作的循经合脉两方面。

  深化阶段时,习拳者已不太在意意识对于经路、脉络、气路、血路、肢体动作的指挥与导引,一切动作都在自然而然的驱动下缓缓行进,脚之踢、蹬、分,手之推、按、捋,都已几乎不知。习拳者的总体感觉是轻飘飘,柔缓缓,松活活,不知一副身躯为何物。正如诗人杜甫描绘的境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此,老子描述的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寂然寥然、寥然寂然、如梦如幻等境界就不约而至,而拳家们所体悟的“风摆杨柳”、“风动荷叶”、“风动湖光浮日月,水摇竹影钓乾坤”也会不期而至。

  有道是:拳打一半意,另有新天地。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