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塑形?
所谓塑形,是让拳架外形更加符合太极拳动作要领规范。它是通过老师传授、自我纠正两种方法实现的。传统上把老师亲手帮学生塑形叫“捏架子”,把学生自我塑形叫“盘架子”。
为什么要塑形?
内气畅通,开合鼓荡是太极拳的中层功夫。在此阶段,内气在意识的引导下在体内有序地周流循环。初学者为了获得这种感觉,必须先在体内为内气修通一条渠道,修渠的过程就是塑形。换言之,塑形可让劲路对正,进而让内气整合周身各部件。塑形塑得越好,内气周流就越顺畅,内功就越强,这就是具有几十年太极功夫的老拳师还需继续塑形的原因之一。
如何塑形?
首先要把太极拳的动作要领烂熟于心,再根据这些要领反复检查自己。各式太极拳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但大同小异。太极拳对外形的基本要求是,身法中正、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圆裆抓地、头顶悬、目平视。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我总结了“太极拳动作要领六字诀”,即:裆要“圆”、腰要“端”、胸要“含”、臂要“延”、轴要“转”、脚要“捻”。
这六个字从下到上、从静态到动态,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的太极拳动作要领,易学易记,朗朗上口。当然,不同的太极拳种之间存在着细节上的差别,需要在日后塑形时留心。
塑形的初级阶段是老师“捏架子”。该阶段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老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老师像个雕塑家,学生就像雕塑家手中的作品。大家都知道,泥塑家塑造之前,先要用钢筋搭个架子,然后再往上面绑草,敷泥,之后再捏大形,最后刻划神情。老师给学生捏架子时,步骤与泥塑类似,先把学生的骨架摆正,就像安装泥塑的钢架一样。
这一关很重要,决定了整个大形,要倍加注意。然后调整各个关节的松紧程度,放松学生的肌肉,用语言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体内产生的微妙变化---那形成内气的萌芽。
塑形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我“盘架子”,即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我纠错。这个阶段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但是实践证明,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主宰自己,时常会有所反复,这几天收获蛮大,过几天又没了感觉。这种现象很正常,遇到后只有一句话“挺过去!”。
这里给大家推荐几点自我纠正的好方法。一是对着镜子练,可以很快发现自己的问题,再结合老师的要求去纠正自己。很多人在刚刚跟着老师学拳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拳架蛮标准的,和老师的一样,一旦面对镜子,很快发现会很多问题。比方挺胸撅臀、挑肩架肘、跪膝等毛病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在跟着老师练习的时候,思想上认为自己已经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应该和老师的完全相同。
第二,在所有的定势时,反复检查自己按照“太极拳六字诀”反复检查对照,是否做到了“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圆裆抓地、头顶悬、目平视”等要领。这些要领是相互关联着的,要同时体现在每一个拳势动作中。如果有一个要领没有做好,将会影响到其他动作要领的实现。例如挺胸就必然导致撅屁股。
三、多拍录像,反复看,找差距。
四,多上网看看名人影像,体会其中的味道。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每一位名人的拳都好;并非最有名的人每一个动作都好,需要辩证地看待。
常言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边法自修。开始学拳时,最值得做的是找到好老师----他是一位能把拳理讲清楚的老师。就像找大夫看病一样,要找就找专家门诊,因为专家很快会给你找到病因,对症下药,让你花钱少、痛苦少。如果你图便宜找了个庸医,结果花了你的钱,耽误了你的病,还让你受了疼,回头还得再来。所以找太极拳老师时宁可多花点钱,也要让好老师把你直接带到正确的路上,否则花了几年冤枉时间和金钱也搞不明白究竟。一般来说,经过名师两、三年捏架子,每天训练3~4小时,即可达到自己盘架子的程度。俗话说“三年一小成”也就是这个意思。
练太极拳要“三分拳架,七分悟”
一谈到“悟”,似乎是说,需要“悟”的对象,不是一般事物,非有“悟”,难以参透,就像一道无形的门槛,跨越不过,就不能入室登堂。
太极拳的“悟”,就具有这种性质,且其难度更大,正如杨澄甫云:“非若欧西之田径赛等技,一说即明,略示便会,无精深玄妙之研究也。”(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
太极拳是融“内功、气功、柔功、静功”为一体的功夫,是内家拳。既是内家拳,内里的东西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那就必须在习练的实践中用心去体“悟”,别无他法。可以说是“三分拳架,七分悟”,离开“悟”,成不了太极。
“悟”,悟什么?前面说过,太极属“精空玄妙之研究”,就是要往“精深玄妙”里悟。要密切注意内里的感应,内里有了感觉,有了反应,说明内里的东西出现了;否则,就没有。太极“悟”,大有“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味道。随着开头的感觉,逐渐充分,逐渐深入,越往后越感受到玄妙、神奇,美不胜收,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