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特色 > 气功太极 > 太极拳修炼的必经之路

太极拳修炼的必经之路

2017-03-20 来源:太极文化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道家三则是自然、无为,反本。太极拳追求力从人借,这是无为的表现。着意攻击是有为,用力的老毛病便会发作,会出方向,八门五步的平衡便会被破坏

  太极拳是中国一种极之精致特别的武术,其训练及体用方面与其它的武术大异其趣,背后更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支持着。令人着迷的是这理论不止是一篇武术论文,其中要旨与佛学,道学,易学及书画艺术理论有共通之处。习太极拳不止可以强身,更是探讨中国哲学的一个方便之门,亦是一样可影向人身气质变化,值得终身研究的大学问。

  太极拳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在清朝西洋火器传入中国后,武术便日渐式微,以往靠武术为生或自卫的需要都给威力强大的火枪逐渐代替。太极拳亦不能独善其身,其武术部份渐渐被人轻视。相反地因当年有染上不治之症肺结核的病者由练拳至痊愈,因而练太极拳所带来的健身效果郄更被重视。1949年后太极拳得国家体委推广乃成为极受人民欢迎的运动,但拳架却愈来愈走向表演方式,侧重外表忽略困难的内动练习方法。时至今天研究其武术价值的已有式微的趋势。

  练习太极拳是从走架子开始,但走架只是学习的法门,最终是从练习中体会太极拳的真理,一举手一投足无一不合乎自然。触发体内机能,致而产生一种别具特色的能量。融贯通后,是时,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以一变应万变,无招才是最高招。练太极拳不单是练武,是一项大学问,更有证道的意义。这种说法相信不易得到大部份学太极拳者之认同。世上懂得遗貌取神者何其少也!恰如老子说:〔上仕闻道勤而行之,中仕闻道若存若亡,下仕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太极拳的拳论以王宗岳的拳论为主流,其论与道,佛,两家的哲学有很多吻合之处。太极拳以无力打有力,力从人借,后发先至,不重招式而重意,重气势,追求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为其特色。要是达到这些目的我们是要有超现实的思想及触觉。在现实世界中,方外人或称之为有界,所有身边的事物都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实在的感觉是由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带给我们的。六根感觉不到的便觉得很抽像,不可思议。在日常生活中以不用力推倒另外一?人是难令人信服的。武术行中都以『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金科玉律。可是拳论中唾弃手快打手慢,力大欺力乃小。这种技巧与现实脱了节。从哲学上推论,时空不同境界亦会随之改变,相反境迁也会改变时空。我们因此不能单凭现实世界中所认识事物去定对错。我们日常动作往往都是向单一方向而动,但太极拳每一动则要求包含有八门五步,即包含点,线,面,体之三维空间,是立体的动作。所以这是另外境界的事物,不是我们平常习惯上接触到的。有力能打人,无力又是否能打人呢?如真的可以是否比有力打得更好呢?这正是我们练太极拳的要寻找出其中真理。

  王宗岳把太极拳传下来就只有一篇拳论,没有一式拳架,论中所言都是原则性的要求,没有半片言讲及招式使用之道。这是他进入另一境界之后的感受,是给懂太极拳的人看的,否则谱是谱,拳是拳,两不相关。王宗岳把太极拳的精髓都写出来了。如果他把自已的拳架加进拳谱中就容易把后人留在他的架子的死胡同里,阻他们进入另一境界去验证其所悟之道。这是他聪明的地方。为甚么会有这情发生呢?我们的六根功能使我们能知解这世界中的事物,但亦形成了知。世事的存在是无限的但我们的知解功能却是有限的。举例说:我们的六根就不能感觉红外、无电波。可是感觉不到不等于不存在。不能感觉便不能用我们现有的文字或语言直接了当的把这情描述清楚。就算是进了境界,感觉到这些在有界不可捉摸的事物,亦是说不清,因为此等事物在有界没有名相。不理解怎能在脑海中产生形像呢?如我们回到2000多年前跟孔夫子说我们每天都看电视,他能理解电视是甚么一回事吗?人类学习大部份是靠模仿的,架子留在图像或录像带中方便学习者模仿。但这实在的东西很容易便令我们留恋在这阶段。跳不出这境界,太极拳便上不到高水平。王宗岳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太极拳真的需要明师引路。但我们要明辨名师不一定是明师。

  用有界的文字去形容在另一境界的感受是一件极之困难的工作。拳论的用字肯定是经反复思量,推敲,修改后才定案的。可是,无论怎样精细也只能说一个大慨。欲以文字说清楚柚、梨、橘、楂的味道的分别,何其难也!既然说不清只能以比喻使读者去理解。无可否认比喻能帮助理解,但它也阻理解。拳论中有「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有关「气」的描述。对拳论有一点研究的都知这「气」与我们呼吸之气有别。只因「气」是练拳中的感受,它看不见但能感觉其在体内的活动,情就如我呼吸的空气一样。没有更贴切的名词了只好借用空气的气以作比喻。试问有志学拳者末得明师解释那能理解「气」的真义?人类知解习惯是先解名后求实。但在我们有界的语言及文字都是有限的,比喻更难完整的达意。修道者都要求有高的悟性,不受名相束缚,进入另外的境界求真,到此境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尽在不言中。学拳,我们要冲破佛,道中所称的「已知障」。已知障的意思是用自己的识去格解未知的存在。结果往往是不理解而反对,这样就是盲目,也是迷信。

  架子是空的

  练拳从架子学起是手段,获得太极拳的真义才是目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所有一切的追求正果的法门都不是真实的,既能修到正果,这些法门便没有用了,只是在修真过程中的一小节,不是正道,一走过便应放弃。学拳完全一样,不论学那一家的太极拳,目的是追求拳的真蹄。不能整天在架子形式上打。架子故名思义是用来放东西的,是空的。能有空间架子才有用,才可将拳的真义放在架上。如果架子上满放垃圾,真义便放不进去,架子的作用也没有了。虚领顶劲,气沉单田,涵胸拔背,沉肩堕肘等身法要求都是有为法,都要放弃。但这放弃是吸收了其中之精华才抛弃其无用的躯?。比方说:我手上拿着一个苹果,我是拥有苹果的躯?,并没有拥有其精华。苹果在我手中久了便会腐烂,不能不抛弃。但是我吃了这苹果,消化后吸收了,变成我身体的能量,虽然苹果的渣宰最后都要排出体外,但我已经拥有它的精华了。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又说:〔多知为败,绝学无忧。〕学架子我们一式一式的学起,渐渐累积起来,再从架子中渐渐体会内动,把握内动的技考后续渐离弃架子,意一动身体便自然作出反应,最后连意亦不动,就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令对方随触随跌,神妙无方。「万法归为一法,一法归为无法,无法才是真法。」这道家修练的格言与我们练拳的目标是相同的。

  目标

  道家三则是自然、无为,反本。太极拳追求力从人借,这是无为的表现。着意攻击是有为,用力的老毛病便会发作,会出方向,八门五步的平衡便会被破坏。在有界中所有有重量的物体对外力都会产生反弹力,这是自然的现象,这是有地心吸力的原故,不能反弹是不能正确利用地心吸力而矣。

  我们一用力,身体便产生僵硬,与地心吸力及外力相抗,用之不尽的反弹力便不能借用。这是违反本来应有的能量,亦违反自然。自然、无为,反本是血肉相连的,缺一则整体都被破坏。在这世界上,道或我们称之为自然定律是无处不在,无论是否寻求真理者都活在道中。从道者能把握自然的动势,行事往往事半功倍。不明道者与自然相抗,枉费力气。

  人总有一百几十斤的重量,如你要推动同样重量的物件便要花很大的力气。但人很多时给人随手一推便失平衡,这是不合符自然规律的。问题是我们习惯了丢顶的动作,令地心吸力不能全部发挥功能。练拳是要找回真我,发挥应有的能量。练拳目标是追求太和至中,有太和至中便能阴阳相济,懂劲以至神明皆由此而及。佛家追求明心见性,道家追求悟元达真,找回真我也。由此可见道佛所追求的跟我们练拳的如出一彻。道、佛与练太极拳以悟为主,以各种方法修练务求悟道。听经学道是追求知,从知解到明白真意是悟,从悟的道路走回来是证。悟的道路是漫长的,加上岐路满途,不少从道者一生用尽也走不完悟的道路。太极拳除了思想过关还要身体四肢配合力行,要达到高水平便能有正确思想领导下勤习架子才能有悟。悟中有悟,而所悟的都在体用中证明。多悟一分拳艺高一分,拳无止境。

  结论

  佛道哲理与练拳有另外的一个共同点:这是觉今是而昨非、精益求精。从道者达到某一境界总觉得前面还有路可走。目标永远在你前面。在世上好与坏是对待的。在一班人中我不丢不顶做得最好,在推手时我全部胜过其它人,在这一班人中我是最好。但是当与拳艺比我高的人推手我的不丢不顶便立刻变成丢顶。昨日之对变成今日之非,皆因有比较,这便是对待。在这修练的路上,今天踏出一步有新的感受便觉得以前的不对。这也是对待的结果,可是目标是明确的。但在这修练之道上,没有明师带路,单靠自己悟证非有大智慧不可。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