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育儿 > 1-3岁 > 亲子早教 > 怎样跟孩子解释死亡?激发孩子内心对生命的珍爱|情绪

怎样跟孩子解释死亡?激发孩子内心对生命的珍爱|情绪

2017-09-21 来源:爱贝睿学堂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小编的话:昨天,在怀念故人的日子里,孩子有没有问你:死是什么意思?这时,你会怎么回答呢?先自己思考一下,再看看当了妈妈的儿童心理学家怎么说。

  小编的话:昨天,在怀念故人的日子里,孩子有没有问你:死是什么意思?这时,你会怎么回答呢?先自己思考一下,再看看当了妈妈的儿童心理学家怎么说。

  多年前,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有一次跟一个当妈的朋友聊起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她说她家5岁的儿子不爱看这部电影。我很奇怪,为什么会不爱看?她说,因为开头看到Nemo的妈妈死了,孩子哭了,再也不愿意看下去了。她说,不少孩子都有这样的反应,所以很多妈妈事先把开头那段掐掉才给孩子看。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孩子对死亡的反应,也感到这个问题的棘手。

  怎么对待儿童理解和面对死亡的问题,目前在美国的文化中存在两种相冲突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父母编织一个保护网,不让孩子接触这类信息,就像有些妈妈把电影开头给掐掉。有些父母有时候甚至会跟孩子说,我们爱的人或者爱我们的人不会死。

  另一种观点是随着信息传播越来越方便,电视、互联网的便捷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关于灾难的消息和图片,所以死亡其实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

  谈死亡:要诚实,也要理解孩子的情感

  如果父母没有针对儿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虽然「科学」地去解释,但是不一定被儿童所接受。比如,3、4岁的小朋友问妈妈,死了去哪里?妈妈实事求是地说,死了就埋在地下。孩子哭着说,我不要死掉。妈妈不明白她的内心感受,误以为她只是无法接受死亡,就又解释: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去,这是客观规律,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3、4岁的小朋友只是觉得死了要被埋在地下,黑黑的很可怕。因此,不顾儿童认知特点而强行「科学」地去解释死亡,并不能被小朋友所理解,而且他们的疑问也无法得到解决。

  随着认知水平和情感的发展,儿童在不断构建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和应对策略。可以说,每个孩子理解死亡的道路可能都是不同的,有个体差异、文化差异甚至宗教差异。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必要把科学和宗教相对立,而是帮助孩子把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知识融合起来。只有对儿童进行开放、真诚的讨论,才有助于他们真实地去理解死亡,并且帮助他们在丧失亲人后能够应对悲伤等情感。

  父母有时候高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却低估他们自身的整合信息能力,再加上死亡是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所以很多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因无法处理孩子的情绪而退却。

  一个4岁的孩子问妈妈:「每个人都会死吗?」

  妈妈理所当然地说,「是啊,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死。」

  孩子大吃一惊,哭着说,「什么?我也会死吗?我不要死啊,妈妈我不要啊!」

  妈妈看到孩子哭就慌了,试图很快平息他的情绪,就飞快地说:「如果你不想死,就不会死,好吗?」

  孩子满意地走了。

  如果妈妈能够做出真实且让孩子容易接受的回答,也许更能帮助孩子平息「我要死」的惊慌。她可以说,「你现在不会死,你还要过好多好多年,长大成人、结婚、像妈妈一样养两个孩子,以后还要当爷爷奶奶呢。」

  成长:对死亡的理解每年都不同

  我从自己的两个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发现,他们对死亡的理解每一年都有不同,他们在不断整合对死亡的理解。而且我相信,随着认知能力、生活经历的增多,他们对死亡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

  我的孩子4、5岁的时候,他们觉得人要到100岁才会死去,我也没有纠正他们。他们有时候会说,我要过95年才会死。但是当听老师讲她家的狗死了,或者是有人出车祸去世,他们就会说,很多人100岁才会死,但有些人如果生病或出车祸,就会早一些死去。

  他们也曾跟我说,「妈妈,我不要你死,我爱你!」我说,「宝贝,我也爱你!妈妈现在不会死,妈妈要活很多年,然后要看着你长大结婚,等你有了孩子,我就当奶奶了。」大宝自己构建了答案,说,「妈妈,等你和爸爸100岁的时候,我拉住你的手,弟弟拉着爸爸的手,然后我们一起去天堂,和天使在一起。」这个答案不科学,但令我觉得很温暖,因为这是4、5岁孩子自己构建的对死亡的理解。

  我的孩子5、6岁的时候,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和没有生命的物体的区别,而且学习了生命的不同阶段,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接受:死去的生物被埋在地下,它们在泥土里逐渐腐烂,却能为植物提供养分并孕育新的生命。这个时候,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我们家去学校的路上有一个公共墓地,美国的墓地和城市不是分开的,经常有人会在那里放鲜花。有时候孩子会问,我就实话实说,人们去世以后被埋葬在这里,他们的亲人和朋友会很想他们,每当想他们的时候,就把鲜花放在他们的墓前。孩子6、7岁的时候,有时候他们会讨论,等我们的爸爸妈妈去世了,我们要把他们葬在这里,然后在墓碑上写「我最爱的妈妈、爸爸」。

  所以,不同年龄的孩子要不同对待,不要把针对十几岁孩子的解释去说给4、5岁的孩子听,因为这样是行不通的。

  生命教育:更好地理解死亡

  我认为生命教育是死亡教育的一部分,只有理解了生命的可贵、脆弱,才能充实对死亡内涵的理解。

  美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孩子在学前班这一年,要做一个生命发展形态的科学项目,孩子们学习不同生物生命发展的进程。另外,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养一种动物来配合这个科学项目。

  比如大宝的班级养蝴蝶,从毛毛虫养起,直到化蛹成蝶。小宝的班级孵小鸡,观察鸡蛋里的胚胎变化,观察新生的小鸡宝宝,还给每个鸡宝宝起名字。在照顾小鸡宝宝的时候,他们领悟到了生命既是珍贵的又是脆弱的,需要呵护。

  孩子们不仅仅在学习生命发展的过程,还被激发出内心对生命的珍爱。?

  晓晓荐书

  一个关于死亡的温暖故事。

  獾离开自己的身体,死了。朋友们十分难过,一整个冬天都在想念獾。春天,朋友们走出家门,纷纷回想起獾以前教给他们的事情,那是獾留给他们的特别礼物,一个又一个......

  獾走了,留给朋友们不能磨灭的回忆,朋友们也用怀念和牵挂回赠獾。这份暖暖的情感融化了冰雪,充盈着整个世界。友谊和爱,永远不会消失。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