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来角膜病临床的研究方面,特别在感染性角膜炎和角膜手术还有组织工程角膜材料研发、角膜移植手术免疫排斥反应防治等方面发展较快。由于目前国家评价体系以和二次发表回避(包括不同语言的二次发表)等原因,我国在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的论文多以英文的形式发出。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临床角膜病学的一些研究吧。
一、真菌性角膜炎的创新理论及其技术应用
此研究的完成单位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完成人:谢立信等。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已成为我国部分省或地区的首要致盲性角膜病。谢立信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FK创新理论及应用方面作出以下贡献:(1)首次发现并提出"不同真菌菌丝在角膜内存在水平或垂直不同生长方式"的创新性理论;(2)建立了模拟人自然感染FK的动物模型,证明了镰刀菌属菌丝在角膜内呈水平生长方式;(3)将创新性理论转化应用于临床,使FK治疗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keratoplasty,PKP)治疗转为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keratoplasty,LKP)治疗,一次手术成功率达到92.7%,免疫排斥率低于10%,远期疗效明显优于PKP,为全球FK的手术治疗从PKP走向LKP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对FK行角膜移植术后的复发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控制复发的策略。主要代表文章发表在2010年Ophthalmology(封面文章)和2014年ClinMicrobiolInfect。该系列研究被写入世界经典角膜病学专著Cornea和高等教育教材。
Pubmed文献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2005至2011年在Ophthalmology发表的来自我国大陆的6篇感染性角膜论著中,5篇来自谢立信教授领导的课题组。该研究被邀请在2008年美国眼科年会进行1h的特邀讲座。该系列研究于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推选为2014年度我国眼科学近5年十大研究进展之首。
二、角膜和眼表创新手术及相关应用研究
此研究的完成单位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完成人:史伟云等。
角膜移植手术是治疗角膜盲的唯一方法。对角膜和眼表手术进行创新性研究,对于提高手术疗效和降低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该系列研究通过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技术,利用逐步压力方法,减少了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时穿孔和植床皱褶形成的风险,提高了治疗完成期圆锥角膜的疗效;通过应用直径<3.5mm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周边角膜穿孔和异形角膜移植术治疗各种边缘角膜变性,节省了角膜供体,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有效促进了视力恢复;通过改进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手术技巧,提高了治疗效果,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术后复发的策略;对晚期眼部烧伤提出有价值的临床分期标准,并以此改良了手术方法;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和基因工程药物,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开创性将环孢素A、FK506和雷帕霉素制成缓释药物植入眼内,达到比常规用药更佳的疗效。
以上两个临床角膜病学的研究表明,我国在关于角膜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还是很有进步的,很多医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角膜病患者不要害怕,要相信医学的进步能够治疗角膜病,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