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眼”是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产生近距离阅读或工作困难的情况,是人体机能老化的一种生理现象,是由于晶状体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收缩能力降低导致调节减退,近点远移,故发生近距离视物困难。其发生迟早和严重程度还与原先的屈光不正、身高阅读习惯、照明以及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当人们所使用的调节力在其调节幅度一半以下时才感觉舒适并能
持久注视,若所需调节力大于调节幅度的一半以上则易出现老视症状。儿童期人眼调节约为15.00D~25.00D,以后每年大约减少0.25D~0.40D,到了40岁左右眼的调节力已不足以舒适地完成近距工作,“老花”在这些人中开始出现。
例如某人调节幅度为3.50D,阅读1000px书籍时,需要的调节力为2.50D,若要舒适阅读,他必须拥有2倍于所需调节力以上的调节幅度,即5.00D,理论上讲若想阅读不疲劳,最多付出调节幅度的一半,即1.75D,所以阅读需(2.50D)的另外0.75D,即应给予+0.75D的阅读附加镜。
(1)屈光不正:远视眼在年轻时,其近点比正视眼远得多,因而老视眼的症状要较早出现。一个远视3.0D的眼,要用7.0D的调节才可得到4.0D的调节程度,约在25岁时就开始表现老视眼症状;另一方面,一个4.0D近视眼,因为它的远点在2
5cm处,到老年时,可用其远点当作近点来从事近距离的工作,所以这种眼虽然已是老视眼,但并不会出现老视眼的症状。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后,由于矫正负镜片离角膜顶点存在12mm~15mm距离,减少了同样阅读距离的调节需求,而戴角膜接触镜的近视者,由于角膜接触镜配戴在角膜面其矫正后的光学系统接近正视眼,因此,戴角膜接触镜比戴普通框架眼镜者出现老视要早。
(2)用眼方法:调节需求直接与工作距离有关,因此,从事精细的近距离工作的人比从事远距离工作的人出现老视要早。习惯把书放在膝部阅读的人,自觉症状的出现就比惯于近距离工作的人为迟。例如:木工、簿记人员和音乐工作者习惯于30cm的工作距离;而修表、缝纫雕刻等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者虽年龄和屈光状态相同,由于工作距离较近,会提前出现老视眼的症状。
(3)患者的身体素质:如果睫状体处于虚弱或病理状态,生理性调节也会受到损害。长手臂的高个子比手臂较短的矮个子有比较远的工作距离,需要比较少的调节,因此后者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4)患者的地理位置:因为温度对晶体的影响,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们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5)药物对患者的影响:服用
胰岛素、抗
焦虑药、抗忧郁药、抗组胺药、抗痉挛药和利尿药等的患者,由于药物对睫状肌的作用,会比较早出现老视。
临床表现
1.视近困难
逐渐发现在往常习惯的工作距离阅读看不清楚小字体,看远相对清楚。患者会不自觉地将头后仰或者把书报拿到更远的地方才能把字看清,而且所需的阅读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者对老视的主观感觉就会比以观看远距车辆和交通灯为主要任务的交通警察强烈得多。
2.阅读需要更强的照明度
开始时,晚上看书有些不舒适,喜欢用较亮的灯光或者把灯光放在书本和眼的中间,不但增加书本与文字之间的对比度,而且使瞳孔缩小。但是灯光放在眼前必然造成眩光的干扰,这种干扰光源愈接近视轴,对视力的影响就愈大。有些老人喜欢在阳光下看书,老年人可用提高照明度来改善视力,或采用印刷清晰,字体较大,黑白分明的阅读材料,避免用蓝、绿、紫色背景。
3.视近不能持久
近点逐渐变远,经过努力可看清楚近处物体。如果这种努力超过限度引起睫状体紧张,形成暂时近视,如果不能立即放松,就不能看清远处物体,再看近处物体时又有短时间模糊,即调节反应迟钝。当睫状肌的作用接近其功能极限,并且不能坚持工作时,就产生疲劳。由于调节集合的联动效应,过度调节引起过度集合,看报易串行字迹成双,最后无法阅读。某些患者甚至会出现眼胀、流泪头痛、眼部发痒等视疲劳症状,继续发展,出现眼酸、眼胀痛、眼皮抽搐、眼干涩、畏光流泪、头痛、头晕、恶心、烦躁等一系列视疲劳症状。
过度紧张的慢性刺激可以导致眼睑和结膜等组织的慢性炎性变化。
虽然远视和老视都用凸透镜矫正,但是2种不同的屈光状态。远视是一种屈光不正,戴凸透镜后既可看清远方,也能看清近方,而老视只是由于调节力的减弱,对近方目标看不清,是一种生理性障碍,戴上凸透镜后虽能看清了近方目标(书、报),但不能同时用此镜看清远方物体,这和远视者戴镜的情况不同。
8辅助检查
对于任何老视者,规范的验光程序、准确的屈光不正验光和矫配基础,是老视验配成功的开端。
准确验光并完全矫正近视、远视和
散光。近附加的测量要在屈光完全矫正状况下择定标准工作距离,两眼同时视的状态下进行。检测时选择合适的视标(阅读物)以及合适的照明系统,在最后确定处方时,还要根据个体需求进行合理调整。
老视的验光
目前,矫正老视眼的方法仍为佩戴老视眼镜,利用凸透镜补偿调节力的不足,把近点移到习惯工作距离以内,这也是矫治老视眼最传统的方法。
事实上,每个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包括生活习惯、工作条件和照明条件、身体健康的不同等均对老视度数的最终确定产生影响。老视眼镜度数不准确,会出现头晕、头痛、眼痛等视疲劳症状,使患者对配戴老视眼镜产生恐惧,更有甚者会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不治之症,产生焦虑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科学规范的老视验光显得更为重要。
矫正老视眼
配戴老视眼镜为主,借凸透镜的力量代替调节从而把近点移到习惯工作的距离以内。
为了能够把眼镜配得合适,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工作种类及其习惯阅读距离并且要测定眼的屈光度和调节程度。根据这些情况给予适当的矫正镜片,不但要补足近距工作所需要的调节力还要有足够的保存力量。
如果一个正视眼,工作距离为25cm,需要经常保持4.0D的调节。由于年龄增长,其近点退到50cm处,这时只有2.0D的调节。为了工作起来不会过于紧张还应保存1/3的调节力,所以只有1.3D的调节能够经常持久地使用从理论上说需要配2.7D的老视眼镜。
若是一个非正视眼,必须首先测定屈光情况和近点距离使之在戴了矫正镜片之后,其远点在无限远,其近点在近距工作范围之内老视眼的矫正。
必须以每个人的调节力为基础,镜片的深浅,应根据近点距离而不是根据年龄。
单光镜:最简单普及的一种方法,只适用于近用。
双光镜:双光镜可以为患者同时提供远、近视力,但是中间视力模糊致使患者很难得到所期望的视觉质量。
渐变多焦镜:通过同一个镜片上不同的区域看到近、中、远距离的物体,解决双光镜造成的中间的视力模糊问题,是目前为止比较理想的矫正老视的方法。由于框架眼镜的镜片和角膜的顶点有一定的距离,致使高度数镜片有一定的放大率,容易使配戴者有一定的不适和眩晕感。
角膜屈光术:①激光手术,精确性和稳定性逐渐提高。②角膜层间植人物,使用的镜片具有良好光学通透性和相容性。③传导角膜成形术。
植入可调节型IOL却可以同时获得较好的近、远视力,通过植入可调节IOL使睫状肌收缩,进而引起IOL支架的变异导致镜面位移,从而得到期望的远、近视力,分为单焦、多焦两种。
单眼视矫正老视,一眼矫正以看远,另外一眼矫正以看近,双眼的清晰范围与单眼之和相等。
巩膜手术:巩膜手术主要是通过调节晶状体赤道处和睫状肌之间的距离矫正老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