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征
1.外斜视是儿童斜视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其中,间歇性外斜视通常3岁前发病,但可能直到后期才发现。外斜视的发病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外斜视开始表现只在疲劳时或生病时,即在融合代偿机制下降时才暴露出外斜视,这类斜视首先在看远处时现显斜视,后来看近处时也出现显斜视,最后变为恒定性外斜视,此时双眼视觉受到了破坏甚至消失。
2.患儿在阳光下常常闭一只眼,有人称为“畏光现象”,一般说是由于外斜眼的物象受到抑制,如果没有发生抑制患儿将表现出间歇性复视,通常是这只眼受到抑制的同时又是外斜视。Jampolsky认为,病人进入明亮的环境,这种明亮的弥散光能够使大量的感受野发生变化,感受野的变化,可能导致“半侧视网膜抑制机制”的触发,斜视眼的整个视网膜恢复知觉功能,使病人出现复视。病人闭上一只眼,避免更多的视网膜部位受到弥散光线的照射。避免本来抑制的半侧视网膜脱掉抑制,也避免出现复视。
3.弱视程度较轻,严重的弱视则不多见。与屈光不正的关系不太密切,近视性屈光参差、散光性屈光参差确实可能导致外斜视,其病机理是由于视网膜上的物像清晰度不同,可能出现融合障碍,促使一只眼出现抑制,这种屈光参差可能成为外斜视的病因之一。
二、间歇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
临床上对于准确把握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过早的积极手术可能由于眼位的过矫导致继发性内斜视,使得原有的看近立体视觉受到破坏,并且给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会给再次手术带来诸多的困难。如果消极等待由间歇性转变为恒定性外斜视或者交替性外斜视时,双眼视觉已经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
多数外斜视的病情有逐渐发展不断加重的趋势;但是有部分病人观察多年都没有变化;还有<10%的病人会逐渐改善,无须手术矫正。因此在外斜视发展过程中,只有了解这些特点,才能确定哪些病人不需要手术矫正,哪些病人需要安排手术,在什么时间是最佳的手术时机。vonNoorden观察了一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由于不同的原因,他们没有做斜视矫正手术,随访5-10年。前面所述的症状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加重的75%,无变化的9%,有改善无须治疗的16%。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在随访期间,应该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特别是那些恒定性斜视出现时间不到一半的病人,更应该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要掌握好手术时机。
要注意对病程有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随着年龄增长集合功能下降、调节力降低、单眼抑制出现、眼眶与眶轴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分开。
2.在斜视发展过程中,病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比如看近斜视度增加,或看远斜视度增加(比前者少一些);隐斜视变为间歇性的,或恒定性的;出现抑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