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中医对近视眼的认识进行了简要叙述,运用中医思维对青少年单纯性近视眼形成因素进行了辨证思考;提出单纯性近视眼形成的局部环境为“阴有余、阳虚亢”所致,并对防治近视眼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近视;中医辨证;阴有余阳虚亢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近视眼患者超过3亿人,其中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率居世界第二,就北京同仁医院统计,每年青少年近视验光配镜人数超过10万。现代医学对近视眼成因的研究广泛而深入,在流行病学、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而中医对近视眼的认识仍局限于古代的一些观点。笔者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思维方法,对青少年近视的成因及防治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古代中医对近视眼的认识
中医学对眼外观端好、视近清楚、视远模糊为特征的近视问题认识很早,最早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目不能远视”,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称“能近怯远证”,傅仁宇《审视瑶函》称“近觑”和“能近怯远证”,至清代《目经大成》才有“近视”之称。归纳起来,中医对近视眼病因病机认识有以下理论:
其一,久视伤睛,肝血不足而近视。肝藏血、开窍于目,久视劳神、过度用眼,真血暗耗,损伤目力。《千金方》曰“其读书、博弈等过度患目者,名曰肝劳。”肝劳通常指视疲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夫目不能远视者,由目为肝之精华,若劳伤脏腑,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宋代《银海精微》说:“问曰:能近视不能远视者,何也?答曰:血虚气不足也”。
其二,禀赋不足,先天匮乏而近视。《审视瑶函》谓“禀受生成近觑”,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胆、肾水、心阳某方面或多方面匮乏而致先天性近视。
其三,阴阳失衡,光华不能发越而近视。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书上指出:“心肾平则水火调,阴阳和畅,则远近发用,各得其宜”,“忽目患能近视而不能远视者,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少者也,故光华不能发远而收敛近视耳。”《此事难知》谓“目能近视,知其有水,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法宜补心”。《医宗金鉴》谓“近视清明远视昏,阳光不足被阴侵”。
从上可见,“阳不足,阴有余”理论被许多医家认同。中医理论认为火性躁动而发散,水性觉静而闭藏,神光发越则远照,神水收敛而近视,阴阳一收一发,一远一近,具有相反相成之妙。心藏乎神,运用于目光,人之于眼,备脏腑五行精华相资而神明,故而能视。在治疗上古代医家考虑了阴阳、脏腑和神明的关系,其著名方剂定志丸。
对青少年单纯近视眼的思考
现代医学对近视眼的研究已有200年历史,其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饮食、环境、种族、生活习惯等宏观研究,到生理解剖、局部血供、微量元素、局部调节等微观研究,以及目前基因位点、分子生物学等超微观研究,涉及神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种种研究使人们对近视眼的认识愈显得扑溯迷离,现代中医也被大量的、具体而广泛的实证研究结果所拘泥,而失去了对单纯性近视眼辨证认识的能力。
受历史条件制约,中国唐宋元明清缺乏视力标准和验光手段,前辈医家所观察到的“近觑眼”或“能近怯远症”大部分是对高度近视眼(即病理性近视)的描述,而“心阳不足,气虚神伤”或“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应为高度近视眼阴阳各有偏颇的病理机制。阴气太盛,心阳不足,阳气不能发越于外,故不能远视。阴血不足,阳无生发之源,故也不能远视;处方“定志丸”与“驻景丸”应是针对高度近视眼而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青少年单纯近视眼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除“视远模糊”以外,全身无伴随症状,以上观点不能解释其发病机制。青少年单纯近视眼的中医病机是什么?如何按照中医思维对处于生长发育期青少年的近视眼进行辨证思考值得探究。
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其生理状态,因此活泼多动,登高望远,有利于身体和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躯体的活动越来越少,思想活动越来越多,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儿童自然嬉戏的机会越来越少,活动的空间越来越狭窄,而近距离用眼的机会却越来越多,阅读、识字、弹琴、绘画、电视、电脑、游戏、各种各样的手工,无一不是在狭小的环境中使用眼睛,眼睛的负荷大大超出身体其他器官,因此,现代儿童的生存状态为一种非自然状态。
《黄帝内经》云“体为阴,用为阳”。体在机体指有形脏器,用指器官的功能状态,就眼睛局部来讲,体指眼球实体,用指视功能。近视眼所表现的眼球变大、眼轴增长是体的增加,是“阴有余”的表现;视力下降、视功能减退是用的不足,是阳的衰退。就表面现象来看,近视眼状态符合古代医家“阴有余,阳不足”的认识,但从现代青少年单纯近视眼的发展过程分析,与上述认识并不吻合。
现代青少年机体发育处于营养过剩状态,眼球本体在“近距离过度使用”的外因刺激下,其生长处于“亢奋”状态,而视功能的发育则由于外界远距离刺激不足而处于滞后状态。对于青少年近视眼这种“亢奋性的虚弱”,笔者认为其机制为“阴有余,阳虚亢”。
此外,中医学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缺乏户外活动的儿童身体与眼睛均为“阴有余”状态,而由于营养过剩和眼睛过度使用的缘故,现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眼球本身的发育均处于“阳虚亢”状态。这种“阴有余,阳虚亢”的形成机制与李东垣“气虚生热”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劳倦气虚则生热,气虚及阳乃生寒。
鉴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阴有余,阳不足”为高度近视眼形成机制,“阴有余,阳虚亢”为青少年单纯近视眼形成的机制,二者的病因病机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
对防治近视眼研究的想法
“取类比象”是中医对疾病认识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青少年近视眼就眼睛局部而言,眼球就如热带地区的树木,虽生长旺盛,但脆弱不实,这种现象,在临床服用激素的患者身上也可看到,是虚胖而无力的一种表现。因此,在未来中医防治青少年近视眼的研究中,可以设想通过调整阴阳来创造一个适合眼睛生长发育的内部环境,从而预防或遏制近视眼的发生发展。
笔者联想到在自然界寒冷地带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的树木,这些树木具有生长缓慢、质地坚实、挺拔耐用的品质,这些品质正是眼球生长发育所应该具备的。笔者考虑能否为眼睛提供这样一种内在环境——寒凉、坚实、阳气充沛的一种机体内环境,使眼睛在“阴平阳秘”的环境中正常地生长发育。
现代医学大量研究证实了眼局部存在生长调控机制。目前已知有多种神经递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了出生后眼球生长的调控,在局部视网膜调控下,视网膜能向下级组织发送生长信号,导致眼轴延长近视产生。现代中医对“证”的研究也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有学者提出“基因辨证”理论,认为中医证的基本发病学机制是由于细胞因子(群)基因表达调控异常引起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结果。
人的生命活动很复杂,包括发育、分化、细胞周期调节、内环境稳定、对刺激的反应、衰老等,其本质都是不同基因随时间空间有选择表达的结果。证的病因虽然有许多种,但这些不同的致病因素要引起证的发生,最终均是通过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调控异常,引起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结果。
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是在内外综合因素的刺激下,眼睛局部调控机制出现异常,中医学调整阴阳平衡的优势应该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发挥作用。可以探索在中医宏观理论指导下,结合近视眼局部环境的微观辨证,运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中药干预眼睛局部的近视生长调控机制,从而防止或抑制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