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的诊断
摘要:根据晶体混浊的形态、部位和范围大小,先天性白内障可分为多种,有极性白内障、冠状白内障、点状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和完全性白内障等,前三者一般不影响视力,多于眼科检查时才被发现。
先天性白内障指胎儿发育过程中,晶状体发育障碍所致的白内障。常由于染色体基因的变异或母体和胎儿的全身病变(如母体怀孕期6个期内患风疹、麻疹、腮腺炎等)造成胎儿晶状体的损害;个别患儿除有白内障以外,还伴有虹膜缺损、小眼球或大脑发育不全等畸形。先天性白内障大多于出生时就存在,少数在出生后才逐渐发生。
根据晶体混浊的形态、部位和范围大小,先天性白内障可分为多种,有极性白内障、冠状白内障、点状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和完全性白内障等,前三者一般不影响视力,多于眼科检查时才被发现。后三者则可发生程度不等的视力障碍。婴儿的视力障碍表现为只能追随灯光而不能接物和注视物体,由于视力的低下,继而影响视力的发育,并由此发生弱视、斜视和眼球震颤。仔细观察和检查可以发现瞳孔处发白,此即为混浊的晶体。
诊断:
先天性白内障根据晶体混浊的部位及混浊的形态不同可分多种类型:
1.前极性白内障:
混浊在晶体前囊正中部,为一圆点状,有时稍突入到前房呈锥形(金字塔形)前极性白内障一般混浊的范围小,对视力影响不大。
2.后极性白内障:
混浊在晶体后囊正中部,此种白内障多不进行发展,但视力明显下降,因混浊接近眼球的光学结点。
3.绕核性白内障:
又称板层白内障,为儿童中较常见的一种白内障,约占先天性白内障40%,双眼发生,其特征是围绕胎儿核的板层混浊,在核周围有许多白色色素样混浊骑跨在混浊区的赤道部上,其视力下降的轻重与中央区核混浊的大小及密度有关。
多为双眼对称性发生,有一定遗传因素,多在晶体周边部皮质深层,呈大小不等短棒状、水滴状,由于呈放射状排列,形如花冠,而晶体中央透明,混浊为静止性,多不影响视力。但随着年龄增长,此混浊逐渐移向中央,因而影响视力。
5.完全性混浊:
双眼对称的晶体完全混浊,多为遗传,常合并眼部畸形。影响视力者可以早行
手术治疗。
另外,先天性白内障还有膜性白内障、点状白内障和纺锤性白内障等,但临床上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