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心胸外科频道 > 疾病分类 > 心脏搭桥 > 冠心病血瘀证的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冠心病血瘀证的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2018-03-16 来源:健客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造福人类,研究表明,将中医药及中医治疗方法运用于冠心病治疗对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中医认为本病与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心脉有关,因此血瘀证是冠心病重要的中医证候。近年来,医学家们为进一步了解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病及证候演变机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从代谢产物和蛋白质差异揭示冠心病血瘀证的证候本质,揭示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靶点,为今后新药物研发提供依据,为冠心病血瘀证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冠心病血瘀证的代谢组学及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黄小珊1,唐汉庆2,黄岑汉2通信作者,
 
刘燕平1,冯悦1,庞路路1,宁晚玲1,张世田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2.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大多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从而引起的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据报道,冠心病已成为老年人因循环系统疾病住院的首因和死亡的“头号杀手”。因此,进一步明确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及预防治疗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医和西医是两个有着显著差异的医学体系,但两者却可以通过优势互补,造福人类,研究表明,将中医药及中医治疗方法运用于冠心病治疗对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尽管中医古籍中没有“冠心病”这个病名,但是通过症状对比以及借助科学的统计学分析,冠心病应属于中医学“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等范畴,并总结出气滞、痰饮、血瘀、寒凝等是冠心病常见的致病因素,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证候是血瘀证,血瘀证又包括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瘀互阻等。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胸闷心痛,表现严重者可心痛彻背、大汗淋漓、喘息不得卧,患者的舌脉一般可表现为色紫黯,脉弦涩等。美中不足的是现阶段关于冠心病中医分型的依据以及治疗方药仍多以个人经验总结为主,缺乏科学化、标准化、客观化,将科学的现代研究方法运用于中医药研究,是弘扬传统医学,促使中医诊断学客观化、规范化的迫切需要。现本文简要概述近年来新兴的代谢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冠心病血瘀证本质研究的进展。
 
1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意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从本质上认识自身的需要,人类基因组计划催生了一批后基因组学,包括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的研究。代谢组学通过提取患者或模型动物的尿液、血浆等代谢产物,通过分析检测样品图谱,揭示在中药作用下生物体内代谢方式改变和代谢产物的差异,注重从整体角度研究生物体的功能水平,与中医核心思想“整体观”相一致。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证候、经络医学、中药作用靶点以及中药安全性评价等研究领域。蛋白质组学是从蛋白质层面出发,通过提取不同证候患者或动物模型的血清或组织中的蛋白,结合质谱鉴定分析,比较不同证候之间的差异蛋白,探寻中医病机本质及中医方药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蛋白质组学从整体上分析病机与机体不同状况下细胞内蛋白质组成变化的研究特点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中医理论核心思想相吻合,因此其对研究中医病机理论发展及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冠心病血瘀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代谢组学研究方向涵盖基因、环境、病因、药物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时的系统反应,现已成为生物学与医药学的研究热点。其具有“整体性研究”和“动态性研究”的特点。代谢组学所研究的人体内的差异小分子类物质可能正是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代谢组学的研究过程有三个部分:首先制备样品,接着分离、检测与鉴定代谢产物,最后是后期的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代谢组学样品主要是正常人、患者、动物模型的尿液、血液、唾液等机体代谢物,目前常用的代谢组学技术有核磁共振(NMR)技术和质谱(MS)技术,两者各有其优缺点。
 
2.1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简维维等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合技术检测该课题组制备的“心血瘀阻证”大鼠模型相关代谢指标,观察发现乳酸、果糖、丙氨酸、花生四烯酸、缬氨酸、琥珀酸、苹果酸、硬脂酸等8种代谢物差异表达,这与血液流变学涉及“血瘀”病理的相关指标变化相似,说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有关联性,而“心血瘀阻证”的代谢标志物群有可能是由这些差异小分子物质构成。魏星等学者通过临床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即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及健康人组,借助代谢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采用多变量MCTree分析方法进行检测和观察,注意到与冠心病血瘀证密切相关的代谢标记物有氨基酸类(L-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脂肪酸类(软脂酸、硬脂酸、花生四烯酸等),有机酸类(草酸、2-羟基丁酸、甲基丙二酸等),糖类(果糖、半乳糖、葡萄糖等),醇类(甘油、木糖醇等),以及其他类物质磷酸、尿素等。同时,通过采用单变量t检验进行分析,发现胆固醇、木糖醇极有可能作为冠心病血瘀证潜在的代谢标记物,提示冠心病血瘀证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存在于与氨基酸、脂肪酸、糖类等代谢差异图谱中。王勇等采用心肌缺血“血瘀证”小型猪模型,利用NOESY序列核磁共振技术,结果发现代谢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糖代谢与脂类代谢异常以及能量代谢中三羧酸循环(TCA)的失衡,这有助于预防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生。张红栓等选取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通过氢核磁共振(1H-NMR)技术进行检测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浆,与健康人相比,血瘀证的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酮体等10种代谢物高表达,而高密度脂蛋白、不饱和脂肪酸、苏氨酸、组氨酸相反。说明冠心病血瘀证患者机体发生显著的代谢变化,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生物学标志物进一步研究。华何与等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血浆进行1H-NMR检测,发现这些患者的血浆1H-NMR代谢谱存在差异,获得的结果显示差异小分子主要是一些氨基酸和脂类,而且通过这些代谢产物差异能明显区分健康人与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这也为中医血瘀证的诊断学提供新依据。史琦等研究人员针对冠心病血瘀证发生机制及其表现,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血瘀证组和健康人组,探讨冠心病血瘀证与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的联系,该课题组借用1H-NMR技术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获得的研究结果显示缬氨酸和丙酮有可能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特异代谢产物,但需要更多样本量的进一步研究。王勇等研究人员针对心肌缺血血瘀证发病涉及糖代谢、脂代谢等代谢通路问题,选用课题组制备的心肌缺血血瘀证小型猪模型,借助1H-NMR代谢组学技术和扩散编辑实验(LED)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检测相关指标,初步发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葡萄糖、乳酸、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改变,推测冠心病血瘀证发病与葡萄糖代谢紊乱和脂类代谢障碍相互影响加重有关,同时发现代谢组学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区别证候之间的差异,这为冠心病的中医分型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推动中医诊断规范化进程。李宜等学者从临床上选取经冠脉造影确诊的86例不同证候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和20例健康人,利用1H-NMR结合PCA与PLS-DA技术检测血清代谢物,观察发现心血瘀阻证中葡萄糖、牛磺酸、乳酸、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三甲胺、不饱和脂肪酸、β-葡萄糖、脂类含量偏高,而缬氨酸、谷氨酸、胆碱磷酸、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偏低,说明冠心病心血瘀阻证血清代谢物不同于其他证型,今后有望能通过血清代谢差异区分不同证候的冠心病心绞痛人群。严蓓等采用该课题组制备的心肌缺血心血瘀阻证与气阴两虚证的大鼠模型,运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测定血浆内源小分子,与正常大鼠对比,发现模型组中羟脯氨酸、柠檬酸等化合物改变明显,两种不同证候对比,缬氨酸、丝氨酸等化合物改变明显,说明不同证型机体内的小分子物质基础有差异。吴德坤等为进一步阐释冠心病血瘀证的病理生理过程,该课题组在前期的急性心肌梗死血瘀证代谢组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分析代谢产物,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血瘀证病理过程涉及氨基酸合成、转运及三羧酸循环,这为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瘀证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2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王娟等研究人员通过从临床上选取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和23例健康人,基于1H-NMR和PLS-DA技术,对比尿液代谢物,发现一些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相关联的代谢产物脯氨酸、柠檬酸、异亮氨酸、牛磺酸等。刘胤敏等采用动物实验,通过观察课题组制备的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尿液代谢指标,发现葡萄糖、果糖等代谢物有差异性改变,糖代谢紊乱可能是心肌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张红栓等为探讨代谢组学方法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血瘀证患者,通过采用1H-NMR结合PLS-DA技术检测上述研究对象的尿液样本,获得的结果显示两种证型代谢谱之间有差异,说明通过从尿液代谢中可以寻找出特异生物标志物,进而区分冠心病心绞痛不同中医分型。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