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钠成像或有助于预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风险
摘要:SoFIA研究包含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和纵向队列研究。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利用PET/CT技术对被纳入组患者的18F-NAF吸收量进行评估,同时也利用腹部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和钙化评分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
一些新型研究方法的早期数据表明,利用PET/CT成像技术可在主动脉中以氟化钠的吸收量判断腹主动脉瘤生长情况以及对患者远期临床获益的影响。SoFIA研究发现,氟化钠吸收量最多的动脉瘤生长速度比吸收量最少的动脉瘤快2倍多,且发生腹主动脉瘤破裂或需要修补的概率要高出3倍。来自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RachaelO.Forsythe博士和她的研究团队在发表于2018年2月JACC上的文章中指出,这是首个以生物成像标记物预测腹主动脉瘤风险并改善临床治疗策略的研究。生长变大的主动脉瘤容易破裂,并危及生命,因此医师通常会利用超声对患者进行监测。然而,腹主动脉瘤并非遵循线性生长,且难以预测,易受其他生理因素的影响,无法以常规的影像技术进行预测。事实上,许多直径>70mm的动脉瘤从未发生破裂。因此,研究者采用了早期预警系统——PET/CT成像显示氟化钠吸收量。这一成像体系可显示颈动脉和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中由炎症引发的早期钙化,而这一生理特征可用于预测腹主动脉瘤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Forsythe博士指出,我们使用放射标记物的PET/CT技术已40余年,因此这一技术的安全性是不容置疑的。尽管并非每家医学中心都配备PET/CT仪器,但大部分医学中心已实现了这一技术目标。就腹主动脉瘤而言,SoFIA研究中利用放射物标记这一方法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佐证,但其潜在的获益是肯定的。如果得不到救治,那么患者的死亡率将升高。数据显示,如果动脉瘤破裂,即使患者之前曾进行过手术治疗,其死亡率也会上升到90%。
腹主动脉瘤生长、破裂
SoFIA研究包含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和纵向队列研究。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利用PET/CT技术对被纳入组患者的18F-NAF吸收量进行评估,同时也利用腹部超声检查、CT
血管造影和钙化评分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研究者根据年龄、性别以及抽烟状况将20名腹主动脉瘤患者与20名对照组受试者配对。数据表明,腹主动脉瘤患者的18F-NAF吸收量高于对照组受试者(P=0.023)。此外,组织学结果还显示,18F-NAF吸收部位主要集中于动脉瘤部位以及较为活跃的钙化部位。
在纵向研究中,研究者共纳入72名腹主动脉瘤患者。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3岁,动脉瘤平均直径为48.8mm。结果发现,在同一条动脉的动脉瘤中,动脉瘤部位的18F-NAF吸收量更高(P=0.004)。研究还发现,18F-NAF吸收量最高动脉瘤的生长速度远高于吸收量最低的动脉瘤,且18F-NAF吸收量可独立预测动脉瘤的生长,与年龄、性别、基线动脉瘤直径、
BMI、血压、抽烟状况、肾功能以及PAD均无关联。在随访中(510&plu
smn;196天),有19名(26.4%)患者经历动脉瘤修复,3名(4.2%)患者发生动脉瘤破裂并死亡。相比于18F-NAF吸收量最低的患者,吸收量最高的患者发生破裂的可能性更高(15.3%vs.5.6%;P=0.043)。而在那些发生腹主动脉瘤事件的患者中,18F-NAF吸收量较高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时间更早。数据显示,在最为严重的腹主动脉瘤患者中,当18F-NAF吸收量增加1倍,患者发生动脉瘤破裂可能性增加1倍以上(HR2.49;95%CI1.07~5.78)。
预测疾病发生
来自美国纽约长老会医院的ParmanandSingh博士和JagatNarula博士在评论中指出,目前关于腹主动脉瘤预测因子的谜团还未全部揭开。当患者已出现明显症状时,解剖学影像检测仅能够检测出晚期病理状况。除此之外,检测动脉瘤疾病还需要分子影像仪器,这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情况、预后以及区别稳定与非稳定动脉瘤患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这一研究作为首个运用分子放射标记物检测钙化情况的大型研究,其联合成像技术(PET/CT技术)结合了各种技术的优点,有助于评估动脉瘤分子、病理生理以及解剖数据。
前瞻性临床研究有助于指导未来指南的制定。Forsythe博士强调,目前研究者还不清楚具体多少剂量的18F-NAF吸收量对应相应的治疗干预阈值。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大型的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来证实。而PET/CT成像技术的用处,不仅可以体现在腹主动脉瘤这一领域,也可应用于其他医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