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心胸外科频道 > 疾病分类 > 胸腺瘤 > 肾嗜酸细胞腺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肾嗜酸细胞腺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8-03-06 来源:健客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透明细胞癌:本病例与肾透明细胞肾癌的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最常见的肾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
1.诊断要点
 
本病例的特点为年轻男性患者,劳累后右侧腰痛。CT上肿块位于右肾下极,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CT值增加了100+HU,提示病灶内部的血供十分丰富,其内见多发小囊变及延迟强化索条影。本病例术前诊断考虑良性病变,尚难除外肾Ca可能,如开阔诊断思维,并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应该想到嗜酸细胞腺瘤的可能性。但嗜酸细胞腺瘤的典型强化特征是“轮辐状”强化(图1-5)及中心瘢痕征(图1-6)
 
2.鉴别诊断
 
(1)透明细胞癌:本病例与肾透明细胞肾癌的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最常见的肾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典型表现为无痛性血尿,有时可触及肿块。肾癌起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多见于肾上极或下极。肾癌常见临床表现为腰痛、血尿。CT上多数肾癌肿瘤内部可见出血、坏死、囊变,密度明显不均,边缘不整齐,强化方式多为“快进快出”,张洁等[1]报道嗜酸细胞瘤强化的峰值比肾癌强化的峰值出现的时相早。少数病例可见假包膜,但不完整。若出现转移则更易鉴别(图1-7,1-8,1-9)
 
(2)嫌色细胞肾癌:临床上,CT上为乏血供肿瘤,密度相对均匀,边界较清。近年有文献[2]报道[2]嫌色细胞癌也可出现“轮辐状”强化,亦可有“星芒状”中心瘢痕[3],且其恶性程度较低,有时从临床症状或影像学表现均难与肾-酸细胞瘤鉴别,但其强化程度不如肾嗜酸细胞瘤明显[3]。(图1-13,1-14,1-15)
 
(3)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称为错构瘤,是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大小可自几毫米直至20厘米,由平滑肌、血管和脂肪组织构成,其比例有很大差异,其与嗜酸细胞腺瘤主要鉴别之处在于前者含脂肪成分,然而当肿瘤较小且含脂肪成分较少时,鉴别较为困难。20%肿瘤并有结节性硬化,常为双侧多发,见于任何年龄。(图1-13,1-14,1-15)
 
正确答案及依据:
 
手术所见:右肾中部腹侧见一大小约4cmx3.5cm的实质性圆形肿块,未突入肾收集系统;淡黄色,有包膜。
 
病理所见:大体:肾组织12cm×7cm×6cm,位于肾一端见一肿块,4cm×5cm×4cm,界尚清,肉眼见未侵及肾盂,肾皮质厚2cm,髓质2cm,见肾盂4cm×1.5cm。附输尿管长7cm,直径0.4cm,肾周脂肪组织9cm×7cm×2cm。镜检:肿瘤细胞呈巢状或实体状排列,细胞胞浆丰富红染,嗜酸性,核卵圆形,胞界清楚。免疫组化示:CK7(-)、RCC(2+)、CD10散在少许(+)、E-cd(++)、EMA(-)、VIM(+)、ki-67约1%(+)。肾盂及输尿管断端未见病变累及。
 
病理诊断:(右肾)考虑嗜酸细胞腺瘤。
 
图1-16~18右肾下极见一实性肿块,其内见灶性囊变及索条状纤维组织;图1-6,图1-7肿瘤细胞呈巢状或实体状排列,细胞胞浆丰富红染,嗜酸性,核卵圆形,胞界清楚。(HE×400倍)
 
【专家点评】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oncocytoma)是一种起源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少见肾脏实质性肿瘤,术前确诊困难,且临床无明显特征,极易误诊为肾癌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病理上以细纤维分隔的巢状结构为主,瘤细胞胞浆内充满强嗜酸性颗粒。肾嗜酸细胞腺瘤多位于肾皮质部,CT上表现为肾轮廓局部隆起,肿瘤表面光滑,多呈等/稍低密度类圆形肿块,亦可呈稍高密度,其内可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区,增强检查肿瘤呈“轮辐状”强化,文献[4,5]报道“轮辐状”强化是嗜酸细胞腺瘤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星芒状”瘢痕亦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特征之一,由无细胞的纤维组织构成,Eiss[6]等[6]认为瘢痕是因为肿瘤生长缓慢并长期缺血所致,故肿瘤越大,瘢痕出现的频率越高。肿瘤强化后常可见较完整低密度包膜,但病理未见包膜结构,因肿瘤生长缓慢、推挤周围肾实质导致组织间隙增宽所致,进一步提示良性病灶。
 
术前正确诊断肾嗜酸细胞瘤有一定困难,尤其是肿瘤较小时,但当CT检查肿瘤早期呈“轮辐状”强化并有“星芒状”瘢痕等征象,术中发现肿瘤突出肾轮廓之外,局部无浸润,无淋巴结增大,无明显出血和坏死,则应高度怀疑肾嗜酸细胞瘤。若能在术前或术中认识到本病的可能,术中给予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可减少不必要的肾切除,对孤立肾、肾功能不全、双侧肾多灶性肿瘤者,保留肾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门问答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