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痛分娩试点在全国范围启动,麻醉医生的巨大缺口将会逐步填平,试点有望获得医保报销等政策支持。
无痛分娩,让生孩子不再疼到撕心裂肺。这样的分娩镇痛技术在发达国家几近普及,但因为麻醉医生数量短缺、生育观念差异、经济负担等多重原因,无痛分娩在内地大部分地区普及率仅有10%。
去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文,就无痛分娩启动为期三年的试点。四个月后,今年3月20日,首批913家试点医院名单公布。
名单公布已一周,随着无痛分娩试点在全国范围启动,麻醉医生的巨大缺口将会逐步填平,试点有望获得医保报销等政策支持。
对于将无痛分娩纳入医保,社会呼声一直颇高。此前有专家认为,无痛分娩属于舒适化医疗范畴,现阶段我国的医保基金还是“保基本”,将无痛分娩纳入报销范围有难度。不过记者注意到,国家卫健委在试点方案中要求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试点提供医保报销等政策支持。
为解决麻醉医生短缺问题,过去一年间,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四份红头文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2018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从培养麻醉医师数量、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拓宽麻醉医疗服务领域等方面布局。
“这是前所未有的,麻醉学科的春天来了。”在黄宇光看来,2018年称得上是“中国麻醉年”,麻醉医生已经从传统的“幕后英雄”、辅助科室,成为正规的临床科室,和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平分秋色。
他认为,今后麻醉医生数量短缺的问题将逐步缓解,但还需要时间,“到2030年有望超过14万人。”
麻醉医生的巨大缺口逐年填平的同时,技术层面上,分娩镇痛的操作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无痛针上场的时间逐渐提前,以往镇痛只在疼痛最剧烈的阶段“出手”,比如产妇宫口开四指(宫口张开4厘米)或二三指时。
而按照最新的指南,“上无痛”的时机不再以此为准。记者注意到,去年11月,国家卫健委随试点方案一同发布《分娩镇痛技术操作规范》明确,分娩镇痛开始的时机为产程开始后,产妇有要求,在产程的任何阶段均可开始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这意味着,只要产妇感到疼痛时甚至疼痛开始前,就可以留置针管,随时注入局麻药物,孕妇不必忍受生产开始时的疼痛,舒适程度大大提高。
另外,按照试点方案,试点医院应进一步规范分娩镇痛技术操作,完善优化分娩镇痛管理和服务流程,提高医务人员及公众对分娩镇痛的认知度。试点医院还将通过帮扶、协作、接收进修等形式,将分娩镇痛技术向其医联体内其他医疗机构推广,发挥试点医院辐射带动作用。
试点只是无痛分娩在全国推行的“序曲”。试点方案明确提到,通过试点医院的带动,逐步在全国推广分娩镇痛技术。
无痛并非完全没有痛感,而且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也有不同。打过无痛针,吴雅还是感觉到明显的宫缩,仍然很痛。在北京一家医院里,打过无痛针后安静待产的赵华(化名)更舒服一些,“直到孩子的头快出来了才有疼痛感。”
这样的无痛分娩技术在发达国家几近普及,但在内地才刚刚起步。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方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分娩镇痛率可达85%-98%,自然分娩期间接受镇痛已经是一种常态和被广泛接受的观念,而我国不同地区妇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无痛分娩率各不相同。
其中,省会、一线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可达70%以上,部分医院甚至可以达到90%;但经济欠发达地区、二三线城市妇幼保健院以及大部分综合医院多在10%上下,也有的尚未开展分娩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