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视角,中国医药产业七十年走过了缺医少药和蓬勃发展两个时期,目前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这个第三时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医药产业也可以再分为三个阶段:从1977年改革开放伊始至1995年前后为产业蓬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色调有三个方面:第一,外资药企大举进入,中国医药市场变为全球药品市场的前沿阵地;第二,国有药企大举发展,这阶段“老四家”中的华北制药、东北制药等共和国医药“长子”获得资源最多、发展最快,这些药企纷纷引进全球先进技术并率先成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第三,民营药企出现。散落在军队后勤部门、地方国有企业等中小药企在改革开放大潮下纷纷落败,转而成为民营药企发展的温床和起步基础。外资进入,国有药企分化,民营药企起步,三者在同一时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解决的反倒是同一个问题:百姓缺医少药。
从1996至2015年这近二十年时间是产业发展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色调就是探索。包括产业发展方式探索、产业政策探索、融资方式探索、技术和管理创新探索等多个方面。药企发展产权格局从外资、国企、民营三者各自发展向互相融合转型,从独资向公众公司转型;产业政策从完全管控向市场化开放,同时探索价格管控和药品准入方式,强力推行GMP、GSP等国际通行规范,实行医疗保险制度;药品生产、流通的管控方式也发生多次变化,从产业政策、监管和市场准入一体化管理到多个主体分立。
2015年7月22日之后属于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政策措施包括药品申报数据自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两票制、药品上市持有人制度、化药注册新分类标准实施、限抗限中药注射剂、辅助用药目录、县级医疗机构改革、分级诊疗、医生多点执业、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国家组织集中采购,等等。短短三年时间内,医药产业发展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规范和创新成为药企发展的主流方向,低水平重复趋势遭到遏止。
无论是建国七十年医药发展三个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医药产业三个阶段,历史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医药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权力、金钱、掌门人意志和其它因素都可以通过创造条件而顺应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
第二,政策影响产业发展健康状况,“政策好,药才好”。
第三,产品安全性和疗效是竞争力的核心,所有其它因素都是这个核心的辅助和影响因素。
第四,产业环境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超周期性,每一次循环又都有我们预料不到的方面。药企发展既要认识到这种周期性,把握周期,顺势而为,又要借周期之力发展自己:该“冬眠”时不要硬闯,该展露手脚时不要迟疑。
第五,解决外部环境的钥匙在自己。许多掌门人说我已经尽到力了,我已经“黔驴技穷”,实际上调整一下方向,你就会看到自身的潜力。如果你实在无法突破,就去向员工请教,想合作伙伴请教,想客户请教,哪里一定有你值得挖掘的潜力。用自身营造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六,未来经营风险无处不在,药企发展不是惧怕风险而是与风险共舞,把握底线,用发展和竞争优势化解、承担和规避风险。
上述六条启示没有提到当今比较热的词“创新”,并不是创新不重要,创新永远是医药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
对照六条启示,中国医药产业目前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首要因素是政策变化太快,左右摇摆,产业沉没成本高昂。说起来是“一套组合拳”,实际上这套拳“组合”的比较乱,让药企想创新而不敢投入,投入可以计算而回报无法预期,想规范而底线频繁变动。政策随机构而变,机构随人而变,屁股坐到哪儿政策就变到哪儿。
其次,药企掌门人“聪明”带来的短视。在创新、规范、国际化趋势面前很多药企没有准备好或者说已经来不及准备。
第三,合作不足。长期以来“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惯性思维和“决策”权思维限制了药企的发展步伐。在创新风险增加,创新资源不足,市场多元化、国际化、碎片化时代,合作是发展不可或缺的出路。
四十年前,业内挂在嘴边的概括词语是医药产业散、乱、小,这一思路一直统治产业到现在,所以人造“大药企”神话不断但鲜有成功。四十年后我们看到真正具有活力的药企就是那些中小规模的药企,这些药企生命力极强,创新活跃,所以小不是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散”既是活力之源也是产业的现实,但是一些机构和“官”本位重的人士喜欢整齐划一,喜欢“顶层设计”。至于“乱”,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政策乱是产业乱之源,要想解决产业乱的问题必须从治理政策乱开始。
面对新的全球化、新的产业格局和突飞猛进的新技术,面对中国百姓对医药、医疗、医保的新期待和新现实,面对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中国医药产业需要政府、药企、医疗机构、协会、智库协同合作重铸生态链和环境。
一、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投资、保险、药品研发、医药智库、药监部门、医保部门、医疗机构和主管部门等与药和医有关系的机构要走共赢和合作之路,而不是博弈和“警察”与“小偷”“捉迷藏”的道路。健康中国是合作和各方添砖加瓦的结果而不是博弈和“捉迷藏”的成果。法律和法规限制的不应是百姓和医生用药而是防止政府机关不作为和懒作为的行为;法律和法规促进的是药企、医药投资、医药保险、医药研发的发展、健康发展、规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各方合作共同创造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深谷,吸引和容纳全球人才、技术、投资在中国医药产业共同发展、协同发展,创造医药创新发展高地。回首一百年来全球医药医疗发展史,从青霉素成为治疗药品到磺胺类药的诞生,直至目前基因技术和精准医疗的出现,环境、技术、疾病谱都在发生变化,但始终贯穿着一些相对稳定的规律性事实。
世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诞生新药最多的,用当时先进技术产生新药最多的地区是欧洲。这里面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第一,在当时的欧洲研发和生产药品获利颇丰,不论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是有钱人都愿意尝试药品创新,所以欧洲百姓是最早享受到最新医药技术的群体;第二,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基础,当时用工业化方式已经能够成批产生化工产品,多项化工单元操作包括合成、固液分离、非接触干燥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工业生产;第三,自由的思想,没有“顶层设计”,没有“政策”“支持”,当然也没有干扰。有这方面爱好的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失败了自己承担,不会被追究责任。
但是当欧洲进入老龄化以后,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国家开始限制药价,而此时的北美大陆则相对宽松并形成了一定的法治环境,所以我们看到医药创新的成果转移到了美国直到现在。
中国医药产业虽然尚处于发展之中,但是已经有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积累,如今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才济济、医药创新正在向国际第一梯队迈进,如果能够有稳定且一以贯之、前瞻性强、有远见的产业政策,以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新的医药创新之谷,吸引全球医药创新人才、技术、资金进入中国,只有这样,健康中国才会成为现实。
中国医药企业家多数从草根起步,具有天生的创新意识和百折不挠的发展激情,勤勉、市场意识强,他们几乎不需要激励就能够拼搏努力。需要的是稳定和一以贯之的政策环境,规范和有活力的产业环境,假以时间,一定能够将中国医药产业创造成全球创新高地。
获利丰厚的沃土是全球医药产业聚集、吸引和产生划时代成果的基础和前提。
三、“政策好,药才好”是医药产业人的心底话。政策都是好政策,为何产业界反映不一?为何效果差强人意?需要进行客观分析。
未雨绸缪制定产业政策。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到今天,是市场需要、资源积累和政策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落地的前提是准确判断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处于哪个历史阶段,需要怎样的政策行为来影响、规范和支持。有时需要先发展再规范,有时需要先规范再发展,还有的需要边规范边发展,所以需要足够的前瞻性。为了解决前瞻性和现实性问题,政策制定前需要广泛征求业内意见,有时需要在具有代表性企业和人士中逐个逐项征求意见。完成文件规定的流程简单,而让政策具有高水平、高质量则比较难而且工作琐碎,需要耐心和一定的专业水准。
政策发布后需要及时、逐条进行解释,让业界理解和掌握这些新政策。
良性政策必须照顾到医药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和降低患者负担之间的平衡。没有创新医药技术和新药品,即使从数量上降低了用药者的负担,但并没有解决患者降低用药负担背后的核心目的——以合理的代价实现治疗目标。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创新发展才是造福患者的最佳道路。
良性政策必须在打击“神药”的同时能够保护守法医药企业的合法权益,要相信绝大多数药企都是合规守法经营。
四、构建国家层面的医药企业退出机制。中国药企转型喊了多年,实质上从2015年后才具有实质性意义。但是许多药企至今进退两难,进——既没有兴趣有没有资源也没有这个能力,退——无法承担退出的后果和代价,而且长期在医药行业工作的掌门人对其它领域也不熟悉。这就需要从国家和整个产业层面去搭建产业退出机制和平台,让无力继续在医药产业耕耘的药企有合理和可以承受的退出通道。
五、医药企业要深刻总结全球医药产业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经验和教训,形成规律性的认知,不重复犯错误,不犯重复性错误。
回首中国药企改革开放后四十年发展,经验和教训蛮多也弥足珍贵。有多少草根药企从小而弱起步,二三十年进入“百强”,又有多少在改革开放之初“大而强”药企如今步履维艰,还有多少药企在这二三十年中风风雨雨、起起落落,这里面难道没有规律性认识可以借鉴吗?
规范:从前过于规范要“吃亏”。现在和未来不规范就是“自找死路”。
聚焦:前二三十年有规模才有政策支持,才有“面子”,才显得“气派”,从医药新政以致未来,活下来就是本事,能够经历春夏秋冬而不倒才是能力,能够在活下来的同时创造独一无二解决健康问题方案的药企才是真正的赢家。
所以回归药的根本才是“道”。
要回归根本、聚焦有限领域、规范、差异化,创新才是每家药企都要练就的本事。
要实现上述目标,药企要完成“战略-执行力-领导力”更新换代,其中的关键是掌门人的自身转型: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老板转变为虚怀若谷的导师,从“定于一尊”的老板到多中心的平台。
应该说药企变革考验最大的是掌门人。
药企自身的转型、医药产业政策从“博弈”转向“共赢”、合理的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协同一致将打造全球最具吸引力的药品创新“深谷”,健康中国才会成为现实。
上述五个方面看似“空”而“高”,空才可以容纳各种观点,高才可以看全局,通过空而高的空间容纳朝野、政企各方共识,共同缔造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
认识医药产业规律,掌握医药产业规律,按照医药产业规律去行动,政企商同心协力营造健康、充满生机与活力、规范而又有吸引力的医药产业生态环境,中国医药产业一定会站在全球产业之巅,引领产业发展,造福全球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