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疾病资讯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研究进展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研究进展

2019-02-18 来源:一生佳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上皮样瘤细胞呈多角形、不规则形或星状,核圆形,核膜薄,核染色质分布较均匀,可有小核仁;胞质淡染,甚至胞质内显著空泡化,类似泡沫变性,胞质界限不清。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fibroustumors,SFTs)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来源性肿瘤,好发于胸腹腔,胸膜外其他组织也可发生,临床多呈良性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良性SFTs可发展为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alignantsolitaryfibroustumors,MSFTs)。在临床病理学上,SFTs需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而及时准确的诊断对SFTs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特征

SFTs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如胸膜、鼻腔、口腔、腹膜、腹股沟、头颈部、软组织、四肢、肾脏、宫颈、舌及脑膜等。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20-7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依发生部位和肿瘤大小不同而异,多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如肿块巨大累及重要脏器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因肿瘤阻碍脑脊液回流,引起颅内压升高,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副肿瘤综合征、Doege-Potter综合征(主要表现顽固性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低血糖在西方较为常见,约5%的SFTs病例在临床上可检测到低血糖,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后者可产生降血糖效应,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显示肿瘤细胞膜上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Ⅰ和Ⅱ,部分患者以低血糖为首发症状,低血糖可见于良性SFTs和MSFTs病例,但更常见于巨大的和核分裂像多的病例。

病理学特征

1.大体形态特点

SFTs的大体形态依发生的部位而有所不同。胸腔内,常为孤立性肿块,可隆起于胸膜,也可呈息肉状向腔内生长。颅内多见于脑膜、脑室系统,其中脑膜最常见,肿瘤多突起于脑膜,与脑实质界限清晰,一般不伴脑组织浸润;而脑室内常呈息肉样生长,蒂较窄,部分可沿脑室生长。位于内脏器官和软组织者,绝大多数为孤立性实质性肿块,圆形或不规则形,呈膨胀性生长,境界清楚,少数呈分叶状、卫星灶状分布。肿瘤切面因含血管、出血等颜色不同,一般为灰白色,质地因含胶原量多少而软硬不一。与平滑肌瘤不同,SFTs切面不呈漩涡状。MSFTs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病理改变。

2.组织学特征

细胞组成上,SFTs由较为单一的梭形细胞构成,细胞形态变化较小,有时可见上皮样细胞,不同的细胞形态可出现在同一肿瘤内。上皮样细胞的出现,往往提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转化。梭形瘤细胞界限不清,细胞质嗜酸性或淡染,细胞核呈梭形、短梭形或长杆状,核两端圆钝或稍尖,可出现核内空泡。上皮样瘤细胞呈多角形、不规则形或星状,核圆形,核膜薄,核染色质分布较均匀,可有小核仁;胞质淡染,甚至胞质内显著空泡化,类似泡沫变性,胞质界限不清。

组织学表现为:低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疏密相间分布,细胞密集区瘤细胞排列呈束状、旋涡状、假菊形团样或不规则状等。疏松区瘤细胞稀少伴胶原纤维化及黏液样变性;肿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漩涡状、不规则状等,还可见到血管外皮瘤样和菊形团样结构;间质可有纤维组织增生,将肿瘤分割形成分叶状结构;部分病例肿瘤富于血管,多为薄壁,管腔较小,呈鹿角型、分枝状、裂隙状,可有扩张淤血、出血等,出血灶周围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积。

免疫表型特征

SFTs通常表达CD34(80%-90%),CD99(70%),Bcl-2(30%),EMA(30%),Actin(20%),但不表达Desmin,CK和S-100。目前认为绝大多数SFTs都表达CD34、CD99、Bcl-2,其中CD34是公认的比较特异和准确的免疫标记物,但大量研究显示,CD34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有关,一般情况下,在形态学良性的区域CD34表达率较高;而在明显间变的区域,CD34的阳性表达率往往下降或缺失。Bcl-2是一个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家族,研究发现Bcl-2在原始间充质细胞中表达,并且是SFTs比较特异的标记物,Bcl-2与Ki-67阳性表达分布特点相似,即良性区域低表达,间变区域高表达。部分病例可检测到激素受体ER和PR,阳性表达者提示肿瘤有复发可能。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