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碱有哪些副作用,如何消减?
痛风爆发时,脚趾、脚踝、手臂、手指关节处会出现肿胀、发红并伴有剧烈疼痛。秋水仙碱是痛风发作时的特效止疼药,很多“老病友”肯定对它不陌生。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详细讲讲秋水仙碱都有哪些副作用,该如何消减。
秋水仙碱是如何消炎止痛的?
所谓的痛风就是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内沉积引起的急性滑膜炎。痛风发作时,关节液和关节滑膜中会聚集大量的白细胞来吞噬尿酸盐,并释放出一些炎性物质,引起痛风性关节炎。
导致痛风的“罪魁祸首”—尿酸盐结晶
秋水仙碱,又名秋水仙素,是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的一种生物碱。它能对抗痛风引起的炎症,作用机制简单来说就是:阻断给免疫系统“通风报信”的酶,抑制痛风关节部位的白细胞聚集,使白细胞吞噬尿酸的作用减弱,炎症反应减轻,从而达到迅速消炎止痛的目的。
无论是急性关节炎发作之后的抗炎止痛,还是在缓解期预防关节炎发作,秋水仙碱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秋水仙
秋水仙碱的副作用有哪些?
是药三分毒,秋水仙碱也不例外。它本身毒性很小,但会在体内代谢成有很强毒性的二秋水仙碱,出现以下副作用:
(1)腹痛、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不适,严重者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肌无力、肌酸激酶升高等肌肉神经病变
该副作用并不常见,多出现在长期服药者及有轻度肾功能不全者身上。
(3)骨髓抑制
出现血小板减少,中性细胞下降,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时可危及生命。
如何消减秋水仙碱的副作用?
(1)小剂量服药:
过去,秋水仙碱都是按照每小时0.5毫克直到疼痛缓解或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为止。但后来研究发现,大剂量的秋水仙碱和小剂量的秋水仙碱疗效相当,而且小剂量服用的副作用明显减少。因此,目前都主张副作用小但疗效并没有降低的小剂量疗法:
发作时先服用1.0毫克,1小时候再服用0.5毫克,12小时候,如果有必要,再服用0.5毫克。之后每天2~3次,每次0.5克,直到疼痛症状缓解,通常不超过2周。
(2)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秋水仙碱很容易与其他药物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服用其它药物,应再先向医生咨询后服用。
像克拉霉素、红霉素、氟康唑、他汀、贝特类心脑血管药物、降压药、免疫抑制剂、利尿剂、维生素B12等药物,都不建议与秋水仙碱同服。如果你正在服用上述药物,可以把秋水仙碱换成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或靠注射糖皮质激素止疼。
此外,骨髓造血功能不全、有严重心脏病、肾功能不全以及胃肠道疾病者慎用。而女性患者在服药期间以及停药后的6个月内,需要避孕。
痛风发作,还可以试试这3招:
(1)多喝水
只有喝水才能产生更多的尿液,带走血液里的尿酸。而且多喝水还可以预防尿路结石。痛风患者每天至少要喝2升水。
(2)抬高疼痛部位
痛风发作时,疼痛部位通常伴有水肿,可以通过抬高来减轻水肿,比如说,少下床活动,睡觉时在脚下垫一个枕头等等。
(3)舒适的鞋袜
痛风时,关节又疼又肿,就别想着穿鞋了,实在要下床活动的话,最好穿双舒适的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