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工作多年;改革开放后,继续攻读医学研究生并赴海外进修,先后在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长期从事医学临床、教育及科研工作;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十一至第十三届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经历和见证了40年来我国医学科学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近日,韩启德院士接受本报专访,表达了他对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医学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感悟和寄望。
医学科技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仅为40岁左右,而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76岁。”韩启德表示,改革开放40年,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在发展进步,医疗卫生事业植根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其发展进步也是必然的历史进程。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以及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的大幅降低,就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改革开放前,为响应国家号召,我曾在陕西临潼的公社卫生院工作,那个时候的落后条件让人印象深刻。”韩启德说,他当年工作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一家中心卫生院,只有他一位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其他同事大多是非正式学历,一排平房就是卫生院的全部场所,“临近的一家卫生院更小,一共只有四五名职工,需要医生自己打算盘收费和发药”。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韩启德当年工作过的卫生院面貌已今非昔比,“盖起了楼房,医生都是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条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韩启德说,这家卫生院的变化是发展的缩影,成绩的背后,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关怀。
“改革开放关乎个人命运,更关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在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制度,大大加快了各行各业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医学领域更是如此”。韩启德表示,以前国内医生到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而现在,几乎每一家大型三甲医院都能参与国际交流,并派医生到国外进修,学习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1977年,全球首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取得成功,我国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展第一例此类手术。”韩启德以PCI为例说明,“单论这项技术,中国医生操作的熟练程度绝对排在世界前列。对于很多导管难以通过的疑难病症,国外医生不敢处理,但中国医生就有成功的把握,可以现场演示并在线直播”。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国外首创的先进治疗技术或方案,很快就会在国内落地,同时我国也开始向世界贡献首创技术。
“我们40年所取得的成绩,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比拟。”韩启德表示,尽管在重大原始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但经过快速学习和积累,我国已在众多方向开始创新探索,形势乐观。
卫生事业举世瞩目
韩启德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最令人满意的两项成果,一是覆盖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我国首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合作医疗也随之瓦解。”韩启德说,自2002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开始,我国逐步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我本人也有幸参与了这一开创性工作的发端”。
韩启德介绍,2002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国家领导人参加党外人士联组讨论时,听取了他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议。“我们经过细致的调研,建议针对中西部地区的4亿农村人口,由中央财政为每人出资10元、地方财政和个人各出资10元,构建新型合作医疗机制。这样的财政投入强度,在当时政府是可以接受的,只是由于筹资水平很低,达不到医保水平,只能说是农民在医疗方面的互助合作机制,所以称之为新型合作医疗。”韩启德说,这个建议得到了充分认可,当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基本医疗卫生问题给予大规模财政投入。从2003年开始,新农合试点地区不断增加,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筹资标准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更是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新农合的建立是世界上难得的壮举。”韩启德说。
就公共卫生而言,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其发展相对滞后于其他公共事业。曾有研究显示,自1978年至2002年前后,我国政府预算拨付的防治防疫费用占卫生经费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各地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防疫的现象。
“2003年的非典使我们认识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韩启德表示,非典以后,各级政府纷纷加大了对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大大加快了农村地区公共环境治理进程,建立了从村级到国家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队伍建设持续加强,“这充分体现了政府责任的落实,也加快了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真正落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脚步也一直没有停歇。“进一步持续深化医改,重中之重在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着力改变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合理的状况,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韩启德表示,我国应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的下沉,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只要有足够的决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医学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医学技术的进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韩启德表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注重引导全社会形成对大健康的认识,坚持以改革开放的思维引领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