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健康头条 > 胃癌前病变筛查三重奏

胃癌前病变筛查三重奏

2018-11-23 来源:HAOYISHENG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通常约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可分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两种亚型。

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旧称异型增生)与“癌前病变”这个刺眼的字眼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完成或尚未完成胃镜检查的患者,常对这些字眼感到惶恐不安。本次,Frank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如何合理看待这些“癌前病变”,如何制定合理的筛查策略,早期发现癌症,击退肿瘤君。

在讲“癌前病变”之前,首先要了解以下三个重要的问题:

1.胃黏膜癌变遵循的普遍规律

即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癌变。

普通正常的胃黏膜反复受到多种刺激后会产生慢性炎症,形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称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向萎缩的过程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而其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独立致病因素,一旦出现了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就会接踵而至,最终导致胃黏膜的癌变。因此,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均属于“癌前病变”,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最新指南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归入早癌行列。

2.萎缩、肠化癌变率真的有那么高吗?

萎缩是胃黏膜癌变的前奏,然而,其癌变率真的有那么高吗?荷兰一项经典的全国范围大规模队列研究给出了答案。该研究共纳入了近10万例存在癌前病变的患者,而其中,仅有0.1%的萎缩患者,0.25%的肠化患者,0.6%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转变成了胃癌,由此可见,这些“癌前病变”的癌变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众不必过于过分紧张。但同时,也不能因为其低癌变率而放松警惕,不积极随访。

3.萎缩、肠化可以逆转吗?

就目前的科学认知水平而言,部分萎缩是可以逆转的,而根除Hp感染成为了防止萎缩进展的重要手段,而肠化就目前认识来说,基本是不可逆的。

那么,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再来谈谈“癌前病变”筛查策略的“三重奏”——血清学、胃镜及病理。

血清学——胃蛋白酶原Ⅰ,Ⅱ,Ⅰ/Ⅱ,胃泌素-17,抗Hp抗体

对于正常普通人而言,胃镜检查因其有创性及经济负担等问题,让人难以马上接受。而前面已经叙述,胃黏膜萎缩是转变为胃癌的“重要转折事件”。因此,急需通过一种无创的方法,了解哪些人群可能存在胃黏膜的萎缩,进而积极完善胃镜。而无创的血清学检测,为普通人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筛查手段,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指标:

(1)胃蛋白酶原Ⅰ,Ⅱ,Ⅰ/Ⅱ——胃体萎缩的风向标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通常约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可分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两种亚型。PGⅠ由胃底腺的主细胞所分泌,PGⅡ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Brunner腺所分泌,虽然PGⅡ的浓度相对较低,但其分泌区域比PGⅠ大。

当胃底腺萎缩时,主细胞数量减少,PGⅠ水平下降;而由于分泌PGⅡ细胞较多,此时PGⅡ仍然可以维持高水平状态,此时PGⅠ/PGⅡ显著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以及胃窦腺向胃体延伸,出现胃底腺假幽门腺化生时,PGⅡ水平升高更多,PGⅠ/PGⅡ进一步下降。因此PGⅠ水平降低是胃底腺黏膜萎缩的可靠标志,PGⅠ/PGⅡ侧面反映了胃底腺黏膜萎缩程度。

(2)胃泌素-17(G-17)——胃窦萎缩的试金石

胃泌素是一种由消化道G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对调节消化道功能和维持其结构完整具有重要作用。人体中有生物活性的胃泌素95%以上是仅α-酰胺化胃泌素,其中80%~90%是G-17,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5%~10%是G-34。因此,当发生萎缩性胃炎时,胃窦腺体丧失导致胃窦G细胞数量减少,进入血液循环的G-17数量降低,因此可以认为血清G-17水平是胃窦萎缩的血清学标志物。

(3)血清抗Hp抗体——Hp感染是胃癌重要的独立致病因子

如前所述,从非萎缩到萎缩过程中,Hp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独立致病因子。血清抗Hp抗体的筛查,能够粗略筛选出既往曾经感染过Hp的人群,但它不是现症感染的证据。碳13或碳14呼吸试验依然是目前检测Hp的金标准。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的邻国日本创立了胃癌高危人群筛查ABC法。根据PGⅠ/PGⅡ水平及抗Hp抗体是否阳性,将普通人群分为ABCD四大类。长期随访研究发现,C组和D组病人年胃癌风险发生率相对较高,需要积极缩短随访时间。

日本将PGⅠ/PGⅡ比值≤3.0,作为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临界值,并以此作为胃癌高危人群筛查的标准,这类人群需要积极完善胃镜检查。

胃镜——Kimura-Takemoto分型

日本学者Kimura和Takemoto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将胃黏膜萎缩分为6级(C-1,C-2,C-3,O-1,O-2和O-3)。萎缩边界是幽门和胃底腺区域之间的边界,其可以基于边界两侧的胃黏膜的颜色和高度的差异通过内镜识别。萎缩界限从胃窦开始至小弯,未超过贲门者为闭合型(closetype,C型),超过者为开放型(opentype,O型)。每个型再各自分为3个亚型:C-1、C-2、C-3型;O-1、O-2、O-3型。

已经证明,黏膜萎缩从C-1逐步进展到O-3;这种内镜分类与最新的悉尼系统对胃萎缩的分类是一致的。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在各种类型萎缩中胃癌的检出率close型1~3分别是0、0.25%、0.71%,而open型1~3分别为1.32%、3.70%、5.33%。由此可见,积极进行内镜下Kimura-Takemoto分型有助于内镜下对萎缩性胃炎进行分类,了解萎缩程度与胃癌风险。

病理——OLGA和OLGIM积分

针对内镜发现的萎缩性胃炎,需要通过多点活检,进行合理的病理评估,了解其癌变风险。

胃炎分类的新悉尼系统(UpdatedSydneySystem)(1994年)强调了胃黏膜活检部位和活检块数(胃窦大、小弯各1块,胃角1块,胃体大、小弯各1块),对炎症、活动性、萎缩、化生和Hp感染的严重程度分级(0、1、2、3)提出了直观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便于评估,减少了观察者之间的评分差异。即常规需要活检5块。

OLGA(operativelinkforgastritisassessment,意译为“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和OLGIM(operativelinkforgastricintestinalmetaplasiaassessment,意译为“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是由慢性胃炎分类新悉尼系统发展而来的胃癌风险分期方法,具体评分方式如下图。

OLGA和OLGIM是目前评估萎缩/肠化严重程度和范围相对准确性较高方法。由于萎缩判断有主观性,肠化容易识别,重复性高,因此OLGIM优于OLGA。分期为III期或IV期属胃癌高风险患者,需要积极内镜随访。

基于上述癌前病变筛查的三重奏,日本在京都共识中提出了合理的早癌筛查策略,通过血清学检测筛查出需要进一步行胃镜检查的人群,根据胃镜结果,对内镜下存在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进行病理活检,完成OLGA和OLGIM积分。并根据结果,合理制定随访计划。

此外与京都共识不同的是,我国共识意见首次提出了适合我国人群的血清学检测cut-off值:即当PGⅠ/PGⅡ<3.89,G-17>1.50pmol/L时,胃癌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而京都共识定义的PGRcut-off值为≤3。

基于上述论述,面对“癌前病变”,我们既不要“谈癌色变”,也不要“坐视不管”,要合理运用正确的筛查手段,积极随访,早期发现可疑病变,早期处理,就能击退肿瘤君。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