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药巨资收购康德乐的中国业务,有人说是为了解决两票制问题,也有人说上药借此获得上万家医院的网络,收入规模将大幅提升。
而在11月,海正也与辉瑞终结5年“跨国婚姻”,宣布分手,又是公开了中西合璧的艰难。
这似乎在告诉人们:除了垄断行业,没有一个行业是一成不变的。决定市场变化的根本,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带来的供需结构变化。医药行业也不例外,一直在变化中前行。
医药行业是公认的、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朝阳产业,延伸、扩大到健康领域,只要与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相关的内容都能纳入,于是大批资金和人力扎进了这个以前比较低调的行业。
有人曾分析,医药行业的矛盾大致分为供不应求阶段到后来的供过于求,到现在是部分供不应求而部分供过于求的混合矛盾状态。由医保控费开始的支付端改革,到流通两票制和工业端的化药一致性评价与中药再评价求变,未来医药市场格局必然随之发生改变。
一、化学药上游原料工业逐步减少
因供需矛盾与环保严控,仅为拥有下游制剂完整链条的大中型企业留有生存空间。
国内化工原料产能严重过剩,且众多企业工艺传统、设备陈旧,不仅高耗能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国内原料药大部分依靠出口,凭借国内的廉价劳动力与低环保成本发展起来的企业在最近几年举步维艰。一方面以印度为代表的原料厂凭借更低的成本发力,另一方面随着政府多次进行环保检查与限产停产等举措推行,具备领先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势必要成为胜出的剩者,继续投入提高工艺水平和更新设备,提高品质。
因此,化学药品的上游供应链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我国一部分优秀企业逐步转向研发和技术驱动,国内医药前端供应开始升级,逐步脱离供应端最初等的状态,逐步向高精尖迈进。
二、中药标准化与集约化进程成为整合点
从源头对接开始,将是中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化学药的黄金时代走过后,很多人开始挖掘中医药的潜力,主要表现为中药OTC产品及药食同源产品的反复炒作。
众所周知,中药的痛点是质量管控体系,中药的源头种植为农户,产地种植只是种植生产,对市场需求信息模糊,长期处于产业链最弱势地位。
而长期以来,中药材都是追求市场流通标准,而不是产区质量标准,中药材的定价权在流通一端,这样非常容易产生操控和炒作。因此,推动优质优价的产地标准和按需分配订单种植的中药集约化模式,是中药持续发展的路径,而进行源头质量标准的分级管理,则是推动优质高价话语权的重要一环。
因此,集中分散的种植户和经营户进入中心式统一管理,统一仓储,统一信息和源头检测,将是我国中药几大交易市场共同思考的问题。
三、质量管理将迎来新的职业机遇,文号交易可能会成为热点
行业粗放发展的时代,质量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为所有的聚焦点是销售,快速掠夺财富,完成积累。接下来在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依然是销售为王,解决企业生存问题。而当行业洗牌的时候,质量作为生命线,就作为产品原始属性的最终回归摆在重要地位。
“在中国的市场上仿制药还是临床用药的主体,我们要扩大临床试验的资源,探索注射剂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方法,要启动中药注射剂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再评价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在2月27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
仿制药质量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僵尸文号的清理将提高国内制药水平的竞争力,有利于净化市场,推动行业进步。
此外,对中药的安全有效性进行再评价,也意味着中药行业的整体标准升级大幕开始。而承担主力的质量管理人员必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筛选和购买文号进行一致性评价从而获得未来市场机会,将是一些操盘大产品的代理商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