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健康头条 > 人们为什么宁肯堵在路上也要买车,却不愿在医疗消费上升级?

人们为什么宁肯堵在路上也要买车,却不愿在医疗消费上升级?

2017-11-04 来源:健康智汇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解决医疗消费升级是社会资本的责任,国家对社会办医的定位也非常清楚,满足多元化的医疗需求。我们不能期待着公立医院去建更多国际部、特需病房来满足消费升级,虽然事实上他们正在这么做。

  人们想找专家,首先想到的会是有没有熟人关系;如果只是小病,也会选择去大医院排队挂号。明明人们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在医疗的消费上这么吝啬?

  前两天和朋友们讨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医疗消费没有升级,反而降级了。感谢所有贡献自己观点和思考的朋友,很有启发。首先,为什么我会感觉医疗消费没有升级?

  解决医疗消费升级是社会资本的责任,国家对社会办医的定位也非常清楚,满足多元化的医疗需求。我们不能期待着公立医院去建更多国际部、特需病房来满足消费升级,虽然事实上他们正在这么做。

  从社会办医供给端的角度来看,前些年最火的投资领域是高端医疗服务。无论内资外资,几乎言必称高端。但这几年在看,无论内资外资却都盯紧了诊所这个领域。社会办医供给从高端医院,转向了诊所所在的基础医疗。

  需求端的角度则比较简单,这几年民营医院数量大幅增长,但去民营医院看病的人却几乎没有增长。或者说,人们在医疗上消费的主流仍然公立医疗服务。

  在供给需求两个宏观趋势上看,医疗消费没有像其他行业一样出现消费升级的趋势。

  之前朋友们提供的观点都很有启发,比如医疗的特性是高度管制,强行政壁垒,很难完全遵循消费行业的消费升级规律等。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这激发我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医疗消费短期内无法升级,我们该怎么办?

  再具体一点儿的问题就是,社会办医如何与公立医疗在基础医疗领域竞争?

  因为不只是社会办医,政府在公立医疗体系内部正大力推动分级诊疗。那么关于未来有一个基本达成共识的判断,就是基础医疗将会获得巨大的成长空间。而这里面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政府这几年在基础医疗部分的投入一直在增长。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过去五年中,数量从2011年的32860家增长到了2016年的34327家,增加了1467家;床位数从187126张增长到了202689张;人员数从43.3万人增长到了52.2万人。

  经济越发达,社区诊疗量越大。

  也就是说,社会办基础医疗也要面临来自政府公立医疗体系的竞争。那么如何竞争?

  之前社会资本办高端医院的思路非常清楚,就是差异化。通过服务体验的差异化,定位于高端市场。那么如果延续差异化竞争的思路,在基础医疗领域,社会资本如何与公立医疗机构竞争?

  我们可以先明确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的优势,大概有三点:价格低、医保报销、大医院对口支援和转诊通道。在这三点上,如果社会办医疗机构正面竞争的话,自己能够掌控的因素只有价格,但价格又是完全不可能赢过政府办医疗机构的。

  那能不能定位于差异化人群?我觉得在基础医疗部分,人群可差异化的空间非常小。而且一旦人群差异化,必然意味着提高价格而无法获得医保支持。

  那么怎么办?

  我先讲一个自己的例子。我是十多年的鼻炎患者,期初不严重,近几年明显加重的趋势。为此,我去了三次公立医院,两个一级的,一个三级的。结果是每次能够短期解决问题,但三五个月后复发;每次去不同医院,医生给我开的药和说的话都不一样。这让我对鼻炎这个问题越来越困惑,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忧虑。

  后来去了家私立诊所(名字略去,避免广告),医生跟我聊了30分钟,解答了我所有疑惑,并且对以后如何根据状况进行自我用药管理提出了详细的说明。从此以后,我自己对鼻炎问题的应对大大从容了许多,也对这家私立诊所多了很多新任,甚至办了张会员卡。

  事后我自己也在反思,这是为什么?是因为预约不用排队?环境优雅?医生态度好?咨询时间长?这些因素有关系,但都不是关键因素。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是,这家私立诊所在解决患者问题方面,效率更高。

  这给我带来的一个启发是,社会办基础医疗也许能够竞争的差异化,是高效的解决问题。这分两个层面:

  一个是在普通、常见的小病上,能够让患者充分了解疾病、了解自己,解除有关疾病的困惑和忧虑,让他们能够对类似问题的出现应对从容;

  一个则是在疑难复杂疾病上,可能一个解决思路是请大牌专家到自己的诊所执业,让自己也具备顶尖医疗能力。这是一个路径,但效率不高,否则民营医院不会发展这么艰难。我觉得,社会办诊所可以在诊断这件事情上效率更高。

  可以想象,政府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将患者推到大医院。但就算他们有对口支援的医院,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仍然是一脸懵逼的: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这个病严不严重,去了大医院应该找谁?

  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基础医疗机构正在逐渐具备能力,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条件的支持:

  第一是人工智能的进步,极大加速了医疗专业知识的普及。IEEESpectrum最近公布了一个信息,AI技术在心脏病中风自闭症方面有明显优势,阿兹海默、外科手术有一般优势,不分伯仲的是肿瘤、眼科和皮肤癌。

  人工智能已经在专科方面有着非常快速的进步,很明显,它们能够迅速提高基础医疗机构在复杂疾病上的应对,比如根据症状该做什么检查,哪些需要特别关注,哪些不能遗漏。

  第二是诊断技术的发展和独立第三方医疗机构的兴起,这对基础医疗是个极大的支持,让他们有条件能够让患者在真正进入大医院前完成必须的检查,提高入院效率。

  第三是大医院的职能分解和诊断结果互认,虽然这个事儿现在看还是星星之火、意思意思而已,但从医疗价格调整的角度来看,公立医院保留自己的诊断机构越来越难。

  我觉得,从这三个条件的角度讲,基础医疗机构能够发挥更高的效率,能够告诉患者是什么疾病、到了什么程度以及完成该做的检查,而让患者在进入大医院之后尽快进入治疗阶段,提高疾病治疗的效率。

  如果社会办基础医疗机构具备了更高的效率,那么会不会意味着患者愿意花更多的钱买他们的服务?我觉得是,有没有不同意见?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