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飞医院院长刘作林通过其个人微博和微信订阅号,公布了一份由国资委、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和国家卫计委等六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国资发改革【2017】34号)。
关于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事儿,国务院去年已经有明确文件,要求2018年底前完成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的移交改制或集中管理工作。
文件当时提出了移交、关闭、整合、改制等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未来的四大出路。而新的国资34号文件基本上是延续了这一思路,并对每一个路径的原则做了规定。其中比较制度关注的是第三路径,即资源整合。
国资34号文对国有企业如何整合医疗资源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支持以健康产业为主业的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资产转让、无偿划转、托管等方式,对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专业化运营和集中管理;
不以健康产业为主业的国有企业,除承担职业病防治等特殊功能的、特殊领域医疗保障的医疗机构,以及面向企业职工服务的门诊部、卫生所、医务室外,原则上不再直接管理医疗机构。
这段描述不仅明确了未来哪些国有企业可以办医,哪些国有企业不能办医;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可以办医的国有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主要方式。
除了这段之外,还有一段读起来特别有意思:
鼓励国有企业发展与主业相符的健康产业,依托先进医疗技术提供前沿医疗服务,深入专科医疗细分领域提供特色医疗服务,提供高端医疗、中医药服务、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养老、健康医疗旅游服务,扩大服务有效供给。
因为文件前面提到了两点:一个是以健康产业为主业的国企才能办医院,而且国企办的医院应该是非营利性的。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未来在中国医疗市场上将有可能出现一个类新市场定位的医疗机构:它们定位高端市场,提供特色医疗服务,但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且由国有企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