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自2016年12月25日起,我市在和平、河北和北辰三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在对前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和细化提升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月1日在我市全面推广。那么,为什么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了家庭医生将得到什么服务?
理由1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医改重头戏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核心抓手和重要举措,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医改的重要制度建设,是卫生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现转变的关键。
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为居民提供长期签约式、责任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通过开展签约服务,将坐堂诊断变为主动问诊,将间断性服务变为连续性服务,将单一的疾病治疗变为综合的健康管理,有利于进一步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实现防治结合,有利于群众获得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有利于进一步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有利于满足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的需求。
理由2家庭医生构成很严谨,全科什么都见识过
当您签约家庭医生后,家庭医生成为签约服务第一责任人。
家庭医生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以及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公立医院和中级以上职称退休临床医师可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提供签约服务,既而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签约服务队伍。
理由3试点证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受欢迎
2016年12月25日起,我市在和平、河北和北辰三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几个月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在试点期间,三区对签约服务费中群众需支付的40元部分给予了28元的政府补贴政策。三区共组建了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社区护士、公卫医师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96个。建成了74个标准化的“家庭医生工作室”,配备全科诊疗设备、视频会诊系统等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和就医流程,使签约居民在家医工作室享受到一站式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形成优先签约7类重点人群(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孕产妇、0-6岁儿童、残疾人、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特别关注6类特殊人群(特困、孤老、高龄空巢、失能、离休老人、失独家庭)的服务形式。
截至5月31日,三区完成居民签约32.99万,已完成全年签约目标的82.4%,其中重点人群签约18.64万,重点人群覆盖率56.5%,签约服务进展顺利。初步建立分级诊疗秩序。2017年3-4月,三区基层门诊服务量76.33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6.16万,同比增长27%,个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长达到6成,社区居民到基层就医趋势日趋明显。
医养结合服务协同推进。三区签约老年人14.2万,依托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养护一体化病房,为患有慢性病的失能、半失能和临终关怀老人提供集医疗服务、养老照料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全市9家机构运行床位477张,收治患者2600余人次,失能患者达2000余人次。
理由4多项基本服务和个性化服务送上门
居民自愿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后,将获得多项基本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基本服务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专业就医路径指导,诊治、转诊预约和医药咨询等的基本医疗服务。建立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提供查询服务;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健康评估指导,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案;居民及家庭健康教育和5个服务包在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个性化服务包括: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和特需上门医疗护理服务,探索多种形式的上门送药服务。
理由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你省钱省心省力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居民受益程度显著增强,集中体现为“多快好省”。
“多”,签约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可享受最长30天的长处方,让居民“少跑腿”,通过延伸处方、预约登记等方式,大医院开的药在社区继续沿用,并且对行动不便的患者由第三方物流或团队成员送药上门。
“快”,签约居民在家庭医生工作室预约优先就诊,家庭医生与上级医院建立绿色通道,为居民提供更专业、快捷的上级专科医师预约挂号、预约床位和转诊服务。
“好”,家庭医生服务体现综合连续,不仅诊病治病,还提供医药咨询、健康教育;不仅机构内服务,还为失能行动不便患者提供上门诊疗和护理服务。
“省”,实施长处方,差异化报销,对签约居民基层就医,提高门诊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标准,转诊转院,住院起付线连续计算,减少签约居民医药费支出。以参加城职医保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为例,每年每名患者分别减少医药费用支出1200元和7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