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疾病资讯 > 历经磨难的人生感悟 生命与爱的完美诠释

历经磨难的人生感悟 生命与爱的完美诠释

2017-06-21 来源:消化内镜网站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弗兰克尔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如今人们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下,身处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无数的人正通过各种方式探寻生命的意义,如何纾解应接不暇的物质焦虑精神困惑?人生究竟应向何处去?带着这些追本溯源的命题,笔者重温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名著《活出生命的意义》,感受颇深。这是一本讲述生存问题的书,初版于1946年发表,作者是德国犹太人,精神科医生,1942年被纳粹关进集中营服了3年苦役,侥幸大难不死,期间妻子和父母均被杀害。重获自由以后,他把狱中经历提炼成这本著作,以其在集中营的经历为主干,辅以医学理论说明。作者认为:天空并非总是蓝色,云彩并不都是白的,但生命之花却永远鲜艳灿烂,只要拥有自由选择应对处境的主动权,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1995年作者去世时,该书被翻译成24种语言,已销售1000万册。本书曾感动过千万读者,1991年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最具影响力的十佳图书。该书不仅能触动读者的灵魂而且能引领它与之共舞,甚至改变读者的日常生活与命运。相信这本记载着作者历经磨难中人生感悟的小书,一定有助于读者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无心插柳的水到渠成

  本书并不是对某些事实的陈述,而是有关作者经历的记述,同时也是对数以百万囚徒所经历事件的记录。这是由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亲口讲述的故事,其焦点并非人们常听到的有关集中营里的恐怖遭遇,而是一些小的磨难。换言之,就是想要回答集中营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书中所描述的多数事件并不发生在诸如奥斯维辛那样著名的大集中营,而是大多发生在那里的小集中营。本书不是名人的受难记,其主人公并非受人景仰或青史留名的大英雄,也不是那些有名的囚头或囚徒,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鲜为人知、没有记录在案的遇难者所遭受的磨难和死亡。书中讲述的正是这些普通的囚徒,他们没有戴着表明身份和特权的袖箍,却时常遭到囚头的轻视。当普通囚徒饥寒交迫时,囚头们却衣食无忧。与看守相比,这些人更为凶狠,在鞭打囚徒时更为残忍。弗兰克尔认为有责任将自己的经历写下来,或许对那些绝望中的人们会有所帮助。他绝没料到该书会如此畅销,也没有把它看作一种成就。作者坦言:出版本书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通过具体的事例向读者传递一种观点——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依然如此。弗兰克尔毕生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然而令作者惊讶不已的是,在其众多著作中,恰恰是这本原来打算匿名出版的小书一鸣惊人。“就我个人而言,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是对我们这个年代困境的一种表达:如果数以千万的读者去购买一本标明能解决有关生活意义问题的书,那说明这个问题一定是当下最急需解决的。如果这种观点在某些极端的环境中得到验证,其作品或许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意义疗法的精髓所在

  弗兰克尔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本书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存在主义分析治疗,不仅浓缩了第一部分的精华,书中的理论分析也增强了其冲击力,两部分的结合共同提升了本书的可信度。作者指出,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以实现,它就成为现实。“意义疗法”使人们牢记人类存在的短暂性,所以不应消极悲观而是积极向上。该疗法着眼于未来,侧重于患者在将来应当实现的意义,其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其意识到自己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叔本华曾说过,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作者认为,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即当下状态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人对生命价值的担心乃至绝望是一种存在之焦虑,而绝非心理疾病。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能着眼于未来,看不到未来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沦,是因为他深陷回忆之中。人们一旦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几乎就不可能再挽回。拯救人类需要通过爱与被爱,只有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未竟事业的责任,人才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尼采曾言: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作者坦言:苦难、厄运及死亡也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而消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满足于对美、艺术或自然的追求。自由是人生命中消极的一面,责任是其积极的一面,承担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历经磨难的人生感悟

  先哲曾言:生与死之间的距离被称为人生,而如何走过这段距离被称为生活。作者指出,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人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作者认为,外人对于囚徒之间为了生存的残酷斗争一无所知,这是一场为了每天的面包、为了生活、为了朋友的斗争。对于没有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人来说,很容易对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抱有一种错误的同情心态。而作者以自传的形式介绍了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通过以身说法,超脱出来看现象。他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里忍受的那些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和摧残,而是更多地探讨那些让人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凭借坚韧的内心和卓越纯净的头脑以及专业知识为读者带来生命意义的思考。作者认为,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人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集中营的体验足以证明人的内在力量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通篇而论,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但给出可能找到生命意义的3条途径:创造或从事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体验爱与被爱;采取积极态度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由于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能力造就人的天赋异禀,所以并无普适众生的生命意义,人生成功的秘诀只有那些在奋斗中尚未成功的人才心知肚明。他在书中多次引用尼采的名言:知道为何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为此,弗兰克尔再三叮嘱学生们:“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正是由于这种锲而不舍地秉烛前行,成功才降临于你。”

  生命与爱的完美诠释

  作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传奇。他不但超越了集中营里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相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他不仅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更是让人性得以彰显的圣者。他认为生活不仅存在终极目的,而且充满意义,人们应摒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法国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89%的受访者承认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61%的人承认自己愿意为生活中的某种东西或某个人献出生命。弗兰克尔认为,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他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其本质。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他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毕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获得驾照。热爱户外运动的他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山顶。在弗兰克尔逝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出现并发光,在世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作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掩卷遐思,最令自己着迷的,是作者既恳切又超然的视角。他恪守自己的内心,极力坦诚无欺;同时又以医者特有的专业冷静态度,驾驭严酷的环境,不自怜、不抱怨、不倾诉。这种态度,既让人感受到他坚韧的内心和卓越纯净的头脑,也使人充分理解他所处的非人环境。他无须倾诉,感情已经丰沛淋漓。弗兰克尔曾言: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由自我决定。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能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人生在世,如何才能不忘昨天、不愧今天、不负明天,窃以为只有通过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