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行业动态 > 供需双方消极应对 家庭医生面临困境

供需双方消极应对 家庭医生面临困境

2017-06-19 来源:健客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家庭医生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医生。但一直以来,老百姓对基层的看法却是"没有好医生"、"不能看好病"。缺乏对基层医生的信任,是居民不愿意签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医生,是指以签约的形式向家庭每个成员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咨询等综合性医疗服务,及时满足他们日常求医和保健需求。

  2016年,国务院医改办联合多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意见》发布伊始,叫好之声不绝。但真正实施之后发现,不论是居民还是医生,签约积极性都并不高,平均签约率不足10%。其中有效签约量更成问题,据调查,当下不少社区居民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约"的,致使很多"健康档案"随着居民的搬迁或者医生的调离成了"死档",这与当初这项工作"充分告知、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的顶层设计多少有些"走偏"。究其原因,供需双方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家庭医生推广面临困境。

  民众消极看待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医生。但一直以来,老百姓对基层的看法却是"没有好医生"、"不能看好病"。缺乏对基层医生的信任,是居民不愿意签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人以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打一个电话,医生就可以上门看病、开药、输液,但实际上,这是对家庭医生的误解,"家庭医生"不等于"私人医生"。

  家庭医生能够为签约居民做的,更多是随访、定期体检通知及接受电话咨询等。按照签约内容,签约居民可以享受的内容仅仅是:"家庭医生"团队为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并随时评估跟踪;发放健教材料;对慢性病患者提供主动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对空巢、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等。社会上对于"家庭医生"概念的误读也给这项工作的推进带来了"反作用力"。

  民众本来就没什么为医疗服务付费的意识,无论大病还是小恙,即使是签约居民,仍习惯涌到大医院求医。签约了也不能获得所谓的"上门行医"服务,民众付费的意愿就更小了。最终吸引民众签约的亮点就落在了价格手段---对在基层首诊和转诊的签约者,其自付比例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适当低于非签约者。

  家庭医生缺乏积极性

  就医生方面而言,很多医生根本不愿"身子下沉到社区、到家庭",或者是家庭医生只签不约。当前面临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家庭医生的有效激励。

  目前我国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虽然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但从实际操作角度看仍存在过于笼统、无法量化等不足。同时,实际当中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并没有给医生收入带来显著增加,无法带动医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家庭医生服务效率不高、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基层人才不足、缺药少药

  正如民众所担忧的那样,基层医生人才队伍建设薄弱确实是普遍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服务能力不足。而且基层医院经常出现药品供应不足的情况,很多时候在社区医院根本买不到所需的药,只能去三级甲等医院排队、就诊、开药。所以有的居民认为家庭医生作用有限,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接受度不高。

  让广大居民逐步了解接受家庭医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尚需打破制度瓶颈,从人才培养、资金扶持、激励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扶持。还要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的职业使命感,让家庭医生当好"守门人"角色。以及完善家庭医生预约服务等配套制度,开辟签约居民优先转诊的绿色通道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