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玉国教授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JAMACardiol)杂志发文,深入分析我国在应用心肺复苏术(CPR)抢救心源性猝死领域所面临的严峻现况,以及国内在CPR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呼吁政府、医疗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共同努力,显著改善我国心源性猝死的救治现状。
陈玉国教授在文中分析指出,中国目前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平均每天1500人以上。然而,中国院外心源性猝死生存率不到1%,远远低于美国的12%。我国院外旁观者CPR实施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国内大、中型城市中CPR实施率平均仅为4.5%,美国则为46.1%。此外,CPR实施质量极其堪忧,实施了旁观者CPR的心源性猝死患者生存率较未实施者并无显著改善。
除法律、文化、舆论宣传等因素外,我国公众缺乏CPR相关培训是造成旁观者CPR实施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一次培训后缺乏定期的技能巩固培训,则是旁观者CPR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虽然中国红十字会、各医疗机构及相关社会团体等已开展了数十年培训,但迄今为止我国CPR培训合格的公众仅1000万,不到全国人口的1%,而美国则为33%。
陈玉国教授还强调了今后着重解决的一系列问题。①中国仍缺少足够公众CPR培训的中心。②国内严重缺乏全职的合格CPR急救培训人才。③我国在培训策略和人群选择方面也面临诸多问题。④我国尚缺少适合中国国情的培训教材。政府应积极加大投入,以目前已建立CPR规范培训中心的大型医院和红十字会为基础,争取多渠道公益基金等资助、参与,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培训网络。招募并培养大批CPR方向的全职工作者,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兼职,充分利用社区医生,以特殊人群(如学生、消防员、警察、军人、公务员等)培训为先导,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移动设备应用(APP)等现代化手段,优化培训模式和方法,重视CPR技能培训和定期巩固培训的规范化,从而显著提升我国心源性猝死的救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