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DA叫停冬虫夏草,确认其是智商税
4号下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消息,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的试点工作。
4号下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消息,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的试点工作。具体内容如下:2012年8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方案》(国食药监保化〔2012〕225号),要求试点企业按照要求组织开展试点相关工作。根据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总局已制定公布《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2号),含冬虫夏草的保健食品相关申报审批工作按《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未经批准不得生产和销售。
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国食药监保化〔2012〕225号文件停止执行。
为什么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局局长毕井泉这样解释:“因为冬虫夏草不是一种食药两用的物质,因此它不能单独作为保健品的原料。保健品原料必须要列入到保健品目录,里边有一部分是属于中药材,但这部分中药材一定要是食药同源目录,才能作为保健品的原料。冬虫夏草其中可以有一种,按照原来卫生部的规定,可以有一种不是在食药同源目录里边的,因此单纯冬虫夏草一个品种作为单方的制剂,这是不允许的。”即冬虫夏草属中药材,并不是药食两用,因此不能作为保健品原料。
其实,近年来冬虫夏草保健食品市场也爆发了不少乱象,不法商家借机用其他菌种假冒冬虫夏草,谋取暴利;一些推销员更是夸大其词,称保健品具有“抗癌防癌的功效”。有业内人士分析,除了毕井泉回应的理由外,冬虫夏草市场的乱象最终促使有关部门痛下决心。冬虫夏草市场到底有什么样的乱象?
冬虫夏草主产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的上游。东至四川省的凉山,西至西藏的普兰县,北起甘肃省的岷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和云南省的玉龙雪山。研究了40多年的虫生真菌专家,安徽农业大学退休教授李增智一直强调,它实际上是长在虫子身上的蘑菇。
李增智介绍,冬虫夏草,人所共知,在我们中国的药典上有过记载,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药用真菌。但是要注意作为药用真菌来使用的。2012年,食药监局有一个225号文,放开了一点,可以作为保健食品的添加剂进行试点,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受到分布地域局限以及长期以来过度采挖的影响,冬虫夏草产量十分有限,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人工培育还处在实验室的实验阶段。这种情况下,市场上一度出现了很多叫做“虫草”的衍生产品,像虫草王、虫草菌丝体胶囊、复方虫草口服液、虫草菌丝体口服液等等,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与冬虫夏草制品相混淆,中国科学院院士、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魏江春曾对媒体表示:要说虫草的话,概念太广,有400多种,冬虫夏草是400多个种里的一个种,现在的概念比较混。
曾经被曝光的虫草菌丝体胶囊,商家宣称它们的产品曾连续几年荣获“中国保健品公信力产品”称号,并且承诺,保证正品,甚至说“假一赔命”,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姚一建经过检测,告诉媒体真相。
姚一建说,根据实验室检验的结果,它叫做弯颈霉,与冬虫夏草是不同的物种,没联系。一些保健品中经常标注的原料“冬虫夏草菌丝体”,是从天然的冬虫夏草分离出来的菌种,经过人工方式、工厂化生产培养出来的菌丝体。网上价格从几元钱到19800元,售价不一。李增智分析:掺杂使假的,拿假的种类冒充虫草、蝉花,一些保健食品和食品用的是人工栽培的、人工发酵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报批要以菌株作为基础,因为不同的菌株安全性是不一样的。
很显然,冬虫夏草乱象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地步,不管是什么菌什么霉,不管能不能和冬虫夏草扯上关系,只要傍上“虫草”这两个字,马上就身价倍增。而在保健品市场上,类似现象并不只限于冬虫夏草这一种产品。一些商家混淆概念、虚假宣传,玩文字游戏,打擦边球,肯定不少赚,但坑的却是消费者,以及行业的健康发展。但这么多种形形色色的产品,要让消费者去分辨,那也不现实。消除保健品市场乱象,要从根儿上抓起,完善标准、严格管理。而这,需要监管部门负起责任、拿出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