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由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南方日报联合主办“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活动”在广州举行第三期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料和食品添加剂专家,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北京市食品添加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宝国主讲“辨析食品添加剂的谣言和误区”专题,为食品添加剂作正解。
观点:不必谈“添”色变,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历史悠久。
经调研,80%的人认为食品问题是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添加剂在中国被妖魔化。
孙院士认为食品添加剂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历史悠久。
他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
1、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酿酒用酵母中的转化酶,就是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食用酶制剂;
2、两千多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卤水点豆腐,卤水主要成分氯化镁是一种食品凝固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3、始于唐盛于宋的火腿制作技术也是中国人发明的,使用亚硝酸作为防腐剂和护色剂,如果不用亚硝酸,火腿将出现肉毒杆菌繁殖,食用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4、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发明了油条,所使用的明矾是食品膨化剂;
5、红曲也是中国的发明,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作为食品着色剂,现代研究发现其有保健作用。
观点:食品添加剂在中国被妖魔化有原因。
为什么食品添加剂在中国被妖魔化?
孙院士指出,
1、中国人的词典里以前没有食品添加剂,一些食品企业仍不知道什么是食品添加剂,更有甚者,有人将非法添加物误会为食品添加剂,例如将三鹿奶粉加入的三聚氰胺当成食品添加剂,让食品添加剂背了黑锅。
2、近些年,还有个别食品企业通过标示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来误导消费者,甚至有些国内外媒体传播不科学的解读。
观点:倡导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要警惕滥用和超范围使用,也不允许超量使用。
孙院士指出:“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和现代美好生活。合理使用添加剂是有益无害的,它使食品更丰富更安全,而滥用食品添加剂是人的过错不是食品添加剂的错,量是很重要的。”
2016年11月“安安有约——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大讲堂”拉开帷幕以来,主办方继续围绕公众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主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坚持做到每月一主题、每场一名师,不断扩大科普大讲堂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此来进一步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