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作为全国2800多个县区的唯一代表,在全国基层卫生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5月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到淮阴区调研,对淮阴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给予充分肯定。7月28日,江苏省召开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会,推广淮阴经验。
地处苏北腹地的淮阴缘何频频引来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目光?淮阴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原因就在于该区近年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加大医改投入,强化激励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成功走出了一条医改强基之路。
增强投入力度
夯实基层卫生硬实力
淮阴区在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改资金。淮阴区近年来累计投入4.6亿元,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新改扩建项目34个,新增业务用房11.6万㎡以及万元以上诊疗设备400余台,建设惠民医院9所,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和设备配备均已达到省示范标准要求,率先普及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中心卫生院装备了CT。全区24个基层机构全部建成标准化的病房和输液室。17个单位创建成为省示范乡镇卫生院、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村卫生室创建成为省示范村卫生室。基层医疗机构省级以上示范化率达70.8%,居全省县区第一。
淮阴区近年来全面加强特色科室建设,部分单位通过改、扩建,增加特色科室用房面积;积极争取上级配套资金,并自筹经费购买了CT、彩超等设施装备用于特色科室发展;通过各种培训、进修培养特色科室业务骨干;制定单独收入分配方案对特色科室骨干医师倾斜。医疗环境的改善以及特色科室的打造,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硬实力。
畅通用人渠道
增强基层卫生软实力
创新薪酬分配,以待遇留人。淮阴区建立按工作业绩取酬的绩效分配机制,突出向一线和业务骨干倾斜。目前全区大多数基层医疗单位的临床一线人员年收入8万~10万元左右,业务骨干年收入在15万~20万元左右。全区在岗乡村医生的月平均工资在2600元左右,超龄离岗乡村医生月享受补助最高为580元。淮阴区每年还投入100万元设立人才专项资金,用于边远薄弱乡镇卫生人才培养和工作津贴。
畅通用人渠道。医学本科生到基层单位工作的,直接办理人事代理,待遇等同在编人员;急缺人才采取降低开考比例等政策公开招聘,特殊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策。淮阴区还率先推行“公开选岗”,分配由准医生“自选婆家”。在人才培养上求“精”:累计建立各类培训基地14个,培训1.8万余人次;在人才晋升上求“畅”:鼓励医务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对优秀人才,畅通职业发展渠道,不拘一格提拔任用。几年来,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医技人员已由医改前8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2800多人,副高以上职称56人,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卫生的软实力。
加大服务力度
提升基层卫生影响力
据了解,淮阴区成立了25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84个农村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城乡居民建立起持续、稳定的“一对一”的服务契约关系。目前,淮阴区共建立健康档案128,685份,基层医疗机构针对重点人群和社区重点健康问题设定个性化服务包,24家基层医疗机构已经与11万余户37万居民签订契约服务,其中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健康问题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36,316人,重点人群个性化签约服务率达20.8%。
淮阴区积极推动基层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建立协作关系,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对家庭医生开展业务培训,初步实现急慢分治的良好格局。
淮阴区双向转诊途径初步建立,建立医疗联合体,明确了各医疗机构职责任务,基层医疗机构在首诊过程中,对病情疑难、复杂、危重患者及时向二级以上医院转诊,上级医院尽可能将恢复期患者下转,基层卫生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在基层机构的医疗费自付比例较医改前明显下降,药占比从50%下降到28%。
淮阴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区的卫生计生工作先后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国家卫计委基层司、淮安市主要领导的赞许,引起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和国务院及省医改办的高度关注,多次予以宣传推介,先后吸引吉林、海南、山东、广东等省外医疗同仁参观学习170批次。淮阴区基层首诊的目标初步实现,“九成人看病不出区,六成人住院在乡镇”成为现实。